(小说)
●赵慎祥
早晨一上班,老头子噪门儿就扯开了:“好哇,你们几个小兔崽子,师傅不叫叫‘偏师’!”
一句话,全班的人笑成了一锅粥。老头子自个儿也乐了:“呸!歪脖儿不叫歪脖,叫‘偏师’,亏你们想得出!可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偏的吗?练基本功练的。什么?你怎么没偏?你小子才练了几天,练的那是个什么花架子?哼!”说着说着,老头子真来了气,脖子更歪了。
老头姓边,脾气倔,你敬他,他能跟你掏心窝子;你要是寒碜他,无论是谁,准给你个大窝脖儿。
“边师,你说你基本功好,咱找个人跟你比试比试,咋样?”小林鬼点子多,两眼一转冒出个主意。
“谁?”
“大刘。”
大刘技校毕业,不光个子高,技术也棒,虽说是初出茅庐,却没把老边头放在眼里。
比赛安排在星期天,看热闹的人还真不少。小林咋咋呼呼地当裁判。
第一项,薄钢板钻孔。在薄薄的一毫米钢板上,钻一个30毫米的孔,公差为+0.08毫米,时间十分钟。干过钳工的人都知道,这可是件扎手的活儿。小林一宣布完,不少人都为大刘捏把汗。
大刘笑了笑,从容不迫地磨好钻头,钻完孔,用了8分15秒。孔的实际尺寸正好是030.08毫米。“合格!”小林一宣布,大伙儿松了一口气。
那边老边头早已不慌不忙把钻头在砂轮上蹭了几下,开了钻床。只用了七分钟。小林测量完了,半晌没吭气。
“小林子,咋啦?你快说话呀!”
“边师傅钻的孔,实际尺寸为030.02毫米,公差只有两‘道’。”
“哗……”话音刚落,掌声骤起,响了足有3分钟。
“下一项,在棒料上錾平面,规定时间半个小时。”小林接着宣布。
两根粗60毫米,长100毫米的棒料摆在两人面前。要在上面錾出一个50毫米宽,80毫米长的平面来。这活儿内行人看了不由得吸冷气。这是硬功,50多岁的老头子和23岁的小伙儿比这种功夫,大伙这回为老头子捏汗了。
好个大刘,确实不含糊。左手一把大号的扁錾,右手将一把两磅半重的大头抡得呼呼生风。不过五分钟,鼻凹角就见汗了。小伙子干得性起,只见他喘了一口气,鎯头、錾子倒了个手,动作依然标准,下锤照样准确有力。他这手左右开弓的绝招,把不少人看得目瞪口呆,就连老边头也禁不住点了点头。干完了,大刘用了整整二十五分钟。
大家都把目光盯向老边头,他呢,还是那副神态,不慌不忙地掏出两把錾子,先用尖錾开了个槽,再用扁錾錾过去;鎯头抡得不紧。不慢却锤锤沉稳有力,錾过的平面就象刨刀推过去一样。时间用了二十五分四十秒。这回不用小林宣布,掌声就“哗”地响成一片。
“第三项……”
“好啦,小林,不比啦,我服输!”大刘走到老边头跟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边师傅,往后您就是我师傅,徒弟这里有礼了!”
从那以后,大刘成了老边头家的常客。刚开始,是师徒俩切磋技艺,没过多久,小伙子便和老边头的二姑娘“切磋”上啦。再后来,师傅成了岳父,徒弟成了女婿。把小林眼热得直上火,见了老边头就嚷:“边师,别太偏心眼啊,啥时咱爷俩也比试比试?”
“怎么,你小子还不服?”“哪里,师傅,你忘啦,我小林现在还是个光棍呢!”
老边头立即火了,就喊:“大刘,给我揍他!”
点评 这篇小说生活气息很浓,构思也很巧。青工不服老师傅是常事,《偏师》中的大刘、小林均是此辈。但作者不写他们看不上边师傅,却用提议比武想来“震”住他。由于边师傅不动声色地打了胜仗,师徒关系更融洽了。再,小说文字的轻松活泼,也值得初学者借鉴。可惜工厂术语用得多了点,生产过程也细了些,这样,文章就显得拖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