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宝鸡市连续10年坚持技术改造,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要效益,在10年内未建一个大中型企业的情况下,开发出500多项在全国各地叫得响销得快的名优新特产品,涌现出一批出口创汇骨干企业,有力地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宝鸡是我国西北重要工业城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6个中等城市体制改革试点之一。“一五”计划期间和六十年代,国家在这里投资建设了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了以机械、电子、纺织、化工和交通设备为支柱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但由于长期以来生产设备老化,工艺技术落后,所生产的产品缺乏竞争力,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针对这种情况,宝鸡市委、市政府坚持眼睛向内,狠抓挖潜,从“六五”计划开始,先后拿出25.3亿元的资金,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在实施改造中,该市很注意抓“三头”:一是抓“拳头”,对在市场上影响大、竞争力强的产品,在技术改造资金上实行重点倾斜,及时扶持,促其尽快地上批量、上规模;二是抓“大头”,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对利税大户“吃偏饭”,在一定时间内相对集中时间,集中资金进行突击改造;三是抓“梢头”,对那些水平较高,在出口创汇中出类拔萃的“挑梢子”产品,进行高起点、高速度、高效益的技术改造,以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据统计,从八十年代初以来,该市技术改造的重点项目达145项,还引进了一大批国外先进项目,使全市70%以上的企业更新了关键设备,创出了14个获国家金质奖、29个银质奖、480个部省优质称号的产品。其中航天发动机、钛材和钢桥梁、道岔、灯泡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一或第二,西凤酒、渭阳轻骑摩托、长岭阿里斯顿电冰箱、双鸥洗衣机、金丝猴香烟等,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10年持之以恒的技术改造,为宝鸡市经济发展插上了翅膀。全市工业总产值由10年前的13.8亿元增加到51.6亿元,利税由2.29亿元增长到9.07亿元。 (卢赵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