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能量到底有多大?下面列举的一个个事例,就足以令人叹服。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一个农业小组,1961年育成的“墨西哥小麦”,使墨西哥的小麦平均亩产由60公斤提高到200多公斤。这个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组织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在1965年又育成“菲律宾水稻”,这一品种的生长期仅105天,热带地区一年可三熟,单产亩产600公斤,三熟亩产可达1500公斤。
在我国,60年代突破了高秆变矮秆后,水稻平均亩产由1949年的126公斤增加到三四百公斤,而70年代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又进一步把水稻单产提高到500公斤以上。最高的可达一吨。法国的高速铁路实验车,时速竟超过了一般飞机,达到515.3公里。已经开发的光纤技术,只用几磅重的玻璃纤维,传输的信息可以相当于一吨铜缆传输的信息量。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有个自行车公司,只有20名雇员,1台计算机,生产18个型号、1000多种不同款式的自行车,从赛车、公路车到山地车无所不包,而且有119种颜色和图案。当顾客购买自行车时,先到商店去量一下自己身体的尺寸,然后由商店把尺寸传送到工厂,3分钟就绘制出顾客所要的自行车的蓝图,3小时就生产出顾客要的自行车。有人曾作了计算,由于科技的应用推广同样价值投入的产出比,如果钢筋是1的话,那么小轿车为5,彩色电视机为30,计算机为1000,集成电路更高达2000。现在电子计算机的存储器所用的原料,可以比相同重量的普通铁锅便宜,但加工增值后,其售价则不亚于相同重量的最昂贵的白金。
科技能量究竟有多大?可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高技术”的公式来表示,就是说,科技对生产力三要素所起的作用是按几何数量增值,呈指数增长。我国目前人均创造的财富,一般农业劳动力年仅一二千元,传统产业工人为一二万元,而高新技术人员可达一二十万元,就说明了这一点。(摘自《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