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嵩 齐天
提起王军,在三秦大地,在全国纺织行业,算得上是一位颇具知名度的巾帼强人。
早在改革大潮初起时,作为“核心”人物的她,主动要求当“配角”,积极举荐应治邦担任了西北国棉五厂的一厂之长。从那时起,她便踏上为企业大船护航的漫长里程。
“核心”,“中心”,“同心”。正是这一和谐的旋律,演奏出了五棉的一曲曲凯歌:
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经营机制、经济承包、分配制度、组织机构、中外合资等10项配套改革,使一个封闭、产品处于中低档的纺织厂发展成为以五棉为主体、拥有27个成员单位,横跨11个行业、8个省区、3个国家和地区,集工、商、技、贸为一体的多功能外向型企业集团;“七五”期间,五棉五年迈了五大步,企业实现了良性循环,并接二连三地获得“国家二级企业”、连续五年的“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纺织部“双文明先进企业”等荣誉。同时,王军也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称号。
是啊,难怪享誉神州大地的五棉厂长应治邦说:“如果没有王军同志,五棉就没有今天的发展。”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那个”,然而这却是应治邦厂长的衷肠倾诉。
插上科技的翅膀,企业大船才能乘风破浪地远航
1985年,西北国棉五厂新厂长应治邦上任了。他烧起的第一把火,就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完成全厂80%的已使用近20年的旧布机的改造任务。说来容易,干来难,靠五棉当时的资金是无能为力的,厂长提出了“借贷经营”的构想。有人知道后,说厂长是“头脑发热”,三三两两围在一起叽叽咕咕,投向他的尽是讥讽和不信任的目光。
应治邦压力太大了。王军为了让企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胸有成竹地“应战”了。她一面找省上要超前改革试点政策,一面反复召开不同层次的专业会议。她亲自宣讲文件精神,说明决策依据,同时耐心细致地一笔笔算帐;对少数意见多的职工,她个别谈心、启发诱导,直到统一意见为止。
经过几年的技术引进和设备更新,现在五棉已有498台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特宽无梭织机,成为全国纺织系统引进最多的一个企业;建成了全国第一个特宽装饰用布和床上用品生产基地;形成了从44〃至150〃10个不同幅宽的布机系列。
企业不能只跑“旱船”,漂洋过海才能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
上述这番话,是王军常说的。她不仅说得有滋有味,也干得有声有色。
1986年后,五棉不仅在国内展开了横向联合,经营触角还向国际市场伸展。1987年12月西北五棉实业有限公司经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这一企业集团由紧密层、中外合资层和松散联营层组成,在陕西省实行计划单列。王军担任了集团的常务副董事长兼常务副总经理。
1988年5月的一天,在陕西省各界人士共商“发展陕西经济”的研讨会上,厂长应治邦提出了到非洲、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去办厂的想法,受到省上领导的重视。然而,道路总是不平坦的。消息传开,又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非议。企业内部有少数人埋怨:“摊子铺得这么大,看将来咋收场!”企业外也有人挖苦说:“看把五厂能的,还想把地球也吞并了……”厂里一些领导也叹声道:“干事业,为什么这样难?!”
面对种种议论,王军心想,厂长的这些决策,既符合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也符合五棉发展的实际。自己作为厂党委书记,理应大力支持。于是,她加班延点地工作,吃饭不能按时,节假日全都搭进去,不是跑银行落实资金项目,就是跑新疆、山东,寻求棉源;还一次次地跑上头,要求撤“卡”……几年来,她以忘我的精神,带领党委一班人冒着风险,顶着压力,和厂长一起设计改革方案,一起制订措施,一起抓贯彻落实,先后举办厂级、中层干部和骨干学习班10多期,有3000多人次参加。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企业的船员都带上了改革的航船。经过王军和党委一班人的全力护航,五棉多年来一直在风浪中稳步奋进。
现在,五棉的外向型经济在迅速发展。继1984年合资兴办的“秦联”公司之后,又先后建成了6个中外合资企业,初步形成了中外合资企业群体;在海外,还有5个代理销售五棉集团产品的公司和三个加工厂。5年来,五厂建成了一个外向型的、具有综合开发能力的企业集团。
为企业大船护航,关键是提高“船员”的整体素质
前些年,尽管社会上的“淡化”风甚嚣尘上,但王军仍保持着清醒头脑。她知道,在生产力诸多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是作为劳动者的人。
为了提高“船员”的整体素质,把“船员”培养成“四有”新人,她除了充分发挥党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外,还特别注意发挥好四个方面的作用,即:注重发挥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核心作用,积极抓好各层次职工的思想工作;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组织的骨干作用,使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职工民主管理得到加强;发挥各级行政干部的主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济工作中去;发挥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激励作用,调动起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从而,在五厂建立起了一支“乐当快牛”,争做奉献的干部和工人队伍。正是如此,1990年12月,西北五棉集团与省政府签订了第二轮承包合同,承包基数由上一轮的1100万元增加到1400万元,占省纺织总公司承包基数的17.5%。
在王军等党委“一班人”的重视下,多年来“五棉”坚持在全厂有计划有步骤地狠抓职工队伍建设。改革10多年来,用于职工教育的经费就有746.37万元,企业形成了科教文综合教育体系。去年,企业被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先进单位”。
王军心里有一本帐:35岁以下的青工,占全厂总人数的85%。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把这个大多数作为重点。党委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及时地对青工进行思想政治和科技教育。1990年在对青工进行“双基”教育时,她和党委一班人采用抓点带面的办法,以车间二级办学为主,轮训青工1900多人。近年来,厂里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00多期,先后培训职工万余人次,其中拿到大专文凭的近百人。最近,王军多次主持会议研究,决定用半年到8个月的时间,分期分批把全厂的干部脱产轮训一遍。
抓党员,抓干部,带动职工队伍建设,王军注重抓好这个关键环节。在她的倡导下,全厂2000多名党员和中层以上干部,普遍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区,建立制度,分片包干,齐抓共管。1990年以来,她积极抓好“党员塑形象”、“干部当公仆”、“工人做主人”的教育活动,不仅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而且端正了企业的党风、政风。
让“船员”感受到企业大船的温暖,才会齐心划桨,拼搏向前
王军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纺织女工,经过40年的磨炼,逐步成长为大型企业的领导骨干。长期的实践使她体会到,要让企业之船鼓风扬帆地远航,就要让船员亲身感受到大船的温暖。所以,对职工有着深厚感情的王军,总是把职工的生活、娱乐问题挂记心上。
一个万人企业,一个具有综合开发能力的企业集团,可想而知平时有多少大事要商议,又有多少婆婆妈妈的小事要操心。尽管如此,每逢年节,王军总是走在慰问人群的最前列;每当职工重病住院,只要她知道,总会抽挤时间去看望;雨季,她亲自去查看危房;雪天,她又总是早早通知生活部门给上下坡的人行道撒上锯末,防止职工滑倒、摔伤……
王军积极倡导党政工班子要关心群众生活,办好集体福利。近年来,“五棉”为职工先后修建了体育场、商品楼,给家属楼安装了闭路电视和暖气,给职工解决了煤气供应问题,连续四年全企业普调了工资。
每年制定企业方针目标时,王军都和班子成员研究,力争多给职工办几件实事,并定期督促检查落实。她倡议设厂长信箱、厂长接待日等,既理顺了职工情绪,又解决了职工反映大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