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用生命点燃中国煤炭希望之火

——记国家功勋地勘队一八五队的英雄们

2023年09月01日

文龙 金菊 晓明 王谦

1982年12月8日,在陕北神府的贫瘠土地上,石破天惊地爆出了冷门——中国陕北侏罗纪神府煤田储量877亿吨,居德国鲁尔、苏联顿巴斯、美国阿巴拉契亚等世界八大煤田前茅。一条仅几百字的新华社消息,顿时将所有专注于西方能源的眼光拉回到遥远的东方。

神府大煤田,质优易开采。这对于资源并不丰富的我国来说,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用几位领导人的话说:“由此实现了我国煤炭工业战略重点的西移。”“这简直是给我们国家煤炭工业发展救了驾!”一时间,李鹏、宋平、乔石等国家领导人接踵而至。

最先在这里为中国煤炭点燃希望之火的就是陕西煤田地质局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

1981年初夏,正在山东济宁煤田参加会战的一八五队突然接到上级命令:开跋陕北。

伴着布谷鸟的欢叫声,这支哪里艰苦哪里去,哪里需要就打向哪里的队伍,怀着为老区人民造福的心情,告别了景色宜人的微山湖,向飞沙走石的陕北毛乌素沙漠挺进。

不久,在榆林的西沙,在神木的瑶镇,一面面红旗迎风飘扬,数十个帐篷安营扎寨。一八五队的干部、职工铁下一条心,要尽快揭开这块千百年来令人困惑却又洒满革命先辈血汗的土地深处的谜团,力争为老区人民抱回一个“金娃娃”。从放下背包的那天起,从神木的瑶镇开始,地质组负责人劳炎明带领一队人对周围近八千平方公里的沙海进行踏勘。他们一步一步,一天一天,从冬季走到了春季。

一天,劳炎明带着几位技术员在野外踏勘,一阵紧过一阵的沙浪呼啸着漫天翻飞,顿时天地一片昏暗。随即便是无数条疯狂的雨鞭抽打在滚动的沙漠上。劳炎明与他的伙伴们,只能在各自的位置上趴下。一阵暴风雨过后,只见瓦蓝瓦蓝的天空烘托着一轮夕阳,沙漠像大海波浪凝固了一般,闪着金光,向遥远的天边波动着。他们来不及欣赏这优美的画面,便发现同来的李文义不见了。环顾四野千篇一律的沙包,大家一下子想到了曾在沙漠中走失的彭加木,心顿时揪在了一起。他们赶快找到最近的几户人家,请来20多个老乡,打着长节手电筒,连夜在沙漠上呼叫着,寻觅着。直到次日下午,才在一个沙包后面,找到了这位已精疲力尽,无力行走的伙伴。

历经差不多200个日口夜夜,他们硬是用一双铁脚,走遍了8000平方公里的沙海。饿了,就着咸菜啃干馍;渴了,喝几口凉水,啃几口冰雪;鼻孔出血,嘴唇起泡,常常大半夜了才能歇脚,多少次,抱一把干草与羊伴宿,多少次,沙丘当床天当被,数着星星入梦境。

踏勘完毕,五台高高的钻塔便在那荒原戈壁上竖起,向大自然展开了新的挑战。

1982年5月1日,当全世界劳动者在欢度自己节日的时候,一八五队人还在风暴中劳作。人称“陈老铁”的机长陈铁夫和几位钻工,咽着风,呛着沙在打钻。只见个个浑身粘满了稀糊,说不清是泥、是油、是水、是汗。几天来,这荒漠中天天狂风,在那被风不断呼啸着掀起的帐篷内,炉膛里的火被风吹灭了,粮食被沙埋住了,扒出的炊具象出土文物一般。做不成饭菜,只好凉水泡馍调咸菜,捞着吃完泡不透的馍块,剩下的小半碗全是沙子……

狂风一阵比一阵猛烈,他们被迫关了机器。可围挂在钻机上的塔衣变成了鼓满风的帆,17米高的钻塔摇来晃去,数十吨重的钢铁巨人随时可能被掀倒,下面是价值几十万元的设备和打了二三百米深的钻孔。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大家傻眼了。这时,只见“陈老铁”急匆匆地钻进帐蓬又冲出来,把手里提的大斧往腰里一别,一步一咬牙地向塔顶攀去。他的身子随着钻塔的摇摆剧烈地晃动着,每上一步都是那样的吃力,每爬高一米就增加一份危险。终于上到顶了,塔下人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只见老机长手起斧落,缆绳一根根砍断,塔衣一片片飞去。机器和钻孔保住了!大家一齐涌上去接护他们的机长。

2号钻机终孔准备搬迁,不料下起了大雨,吊车开不来,可时间和进度不容他们等下去。于是,他们上法上马,自己动手搬迁。先挖坑,再把大卡车倒下去滚动起重。每人一根粗棕绳,伴着号子声,把所有的劲儿都使上,一齐拖拉。车装好了,又开始了沙漠中艰难的行路,一尺一尺地铺上柠条,又一尺一尺地向前挪。一阵风吹走了柠条,大老远追过去拣来又铺。不知刮走了多少次,又重新铺好了多少次。加大油门的汽车小心翼翼地艰难爬行。突然,重车陷进雨水冲刷过的沙坑里,大伙儿只好跳下车前边刨,后边垫,忙活了半天也无济于事。一个钻工脱下了棉大衣,顿时,五六件大衣一齐垫在了车轮下。待夜幕降临,他们的新钻塔已高高立起,20多人没喘一口气,终了使隆隆的马达声又响彻了夜空。

开钻后,孔孔见煤,煤层厚度都在20米以上。当技术人员将孔与孔之间座标线连接起来的时候,他们惊呆了,他们激动了:这荒原下可能是一片煤的海洋!为了尽快向国家报告这一特大喜讯,他们根据勘探区地质特点,在技术要求允许的条件下放宽钻孔间距,大胆将原设计用5年时间完成的普查任务,浓缩为1年来完成。一八五队人说,咱豁出去了!

干到10月份,国家计划钻探任务完成了,下达的经费也用完了。可是,计划当年提交报告,还需两个孔的资料。为了大片煤海早日浮出地面,全体队员推迟放假,贴上10万元年终奖,开始了最后两个孔的攻坚战。

塞北隆冬,钻头每延伸一寸都显得十分艰难。柴油冷固了,水管冻塞了,他们就点起野火烤,用热水化;扶托钻杆的手麻木了,连同手套、钻杆冻在了一起,就不断地用热水浇;身上的棉衣被喷出来的泥水糊住了,很快又变成硬梆梆的铠甲,冻得人透心凉,浑身发抖,大伙儿就轮换着用火烤,烤热了再干。终于,自费开钻的两个孔也如期完成,感动得榆林地区领导一定要从拮据的地区经费中挤出钱来给队员们补发奖金,可一八五队人硬是婉言谢绝了。

1982年年底,在一八五队队部那几排简陋的窑洞里,夜夜灯火通明。二十多名技术人员,在这里展开了编制报告的最后冲刺。没有规定,也没有号召,可他们一个不缺地天天晚上加班。几百张图纸、40多万个数据,近10万文字,复核了又复核;每一个结论,争论了又争论;常规图、分析图,以至每一根线条,每一个标点,都勾划得那么精心,那么认真,他们深知这份报告的分量!

紧张了一个月,硬是将通常3个月才能完成的报告编制出来了。几乎所有的人个个瘦了一圈。当年12月8日,一个令世界人惊鄂的消息从这荒漠上传向地球的东西南北。

一八五队人仅用1年时间,就唤醒沉睡了1.4亿多万年的土地,探明可供全国开采200年的特大煤田;他们创造性的劳动,使这片土地的开发,至少提前了10年,开创了我国煤田建设史上的奇迹!

一八五队800多号人,出了多少先进模范人物?知情人扳着指头数。从根数到梢,总共好几十。就是这批英雄模范,构成了一八五队的脊梁,创出了神府精神。

年过半百的总工程师劳炎明,就靠一双瘦腿,在那没有路的荒滩、沟壑上,几十里几十里地跑,什么风沙、饥渴、酷暑都挡不住。体重只有80来斤的他,常常是记不得吃饭、喝水,记不得太阳在东还是在西,忙活起来,两三个通宵连轴转。有人说:“劳工干活干疯了!”队长批评他“简直是在作人体极限破坏试验”!凭着一颗赤诚的心艰苦奋斗,劳炎明多次荣获全国行业“十佳”,陕西省“劳动模范”的称号。

白宗镛,一八五队一致称颂的领头人。1983年,他被任命为一八五队队长。他干的第一件事是抓改革、找活力,向改革要效益。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管理机构三大改革,把真正有能力的人推向第一线,为生产服务。从此,一八五队能人增多,闲人减少了。特优级钻孔率年年保持在75%左右。在原材料不断涨价的情况下,总成本一直保持在最低水平。面对全国煤田地质行业结构调整,一八五队将有一半人马停机待业的状况,他主动四处寻求合作。凭着自己队伍的高效优质低成本,赢得了上至国家华能精煤公司,下至地方小煤窑的一致好评。8年里,先后完成计划外钻探任务近4万米,总收入500多万元。全队人员、设备都实现了满负荷运转,国家、集体、个人都受益。当第四次职代会代表齐刷刷举手要为他们的队长请功授奖时,白宗镛却含泪走上主席台说:“功劳是大家的。将来留在我记忆中的不是一本荣誉册,也不是一次次掌声,而是在7894平方公里神府大地上我们走过的路,钻下的孔,找出的煤。”

王福善,部级劳模,人称一八五队的老黄牛。24岁就开始跟着一八五队的伙伴们竖钻塔。爬上高高的钻塔,从山这头拆掉,再搬到山那头安装起来。装了拆,拆了装,30多年里至少竖起了6000多个钢铁巨人。1982年到陕北,他当了劳模,当了标兵,可他还是身不离钻塔。每天从工地回来,还要修路,收废品,扫院落,几十年几乎没有间断。办好退休手续那天,他扎好铺盖卷,走出宿舍,拿起扫帚,把整个院落又彻底清扫了一遍。

季成豹,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自学成才的先进个人。在他住的窑洞内,除了一台黑白电视机,看不见任何时兴的摆设。这些年里,他花去一大笔钱购买电器元件,书籍,杂志,摘录了三四十万字的技术资料,还发表了近十篇论文。1983年10月的一天,美国宇宙油轮公司带来一台号称打遍了大半个地球的洋钻机出了故障,美国人费尽工夫毫无办法。季成豹在美国人不信任的目光下进行了两个小时的检修,一举排除了故障,竟使马克道威尔工程师惊呼:“中国电工,了不起!”

林文英,一位含笑九泉的副总工程师。他曾因公压伤了腿,队领导让他转行,他拒绝了;在福建厦门老家任县委书记的老相识要调他回老家工作,他拒绝了;几个发家致富的兄弟,提出给他盖一幢小楼,接他回家团聚,他还是拒绝了。当他真正有了用武之地,便超负荷地投入深深挚爱的地质工作之中。1991年盛夏,他到二工区搞资料。一天中午,他顾不上休息召集技术人员研究工作,一手拨着算盘,一手握着绘图笔,一坐就是几小时。忽然,只见他的头越垂越低,大伙扑过去呼叫,他却停止了呼吸。毫无准备地扔下他干的事业,扔下与他生活相伴几十年的妻子,扔下一双可爱的女儿匆匆走了。他的弟弟怀着难以理解兄长内心世界的心情从厦门赶来,当他置身于那隆重悲壮的送葬行列中时,当他听完那震颤人心的悼词时,他深深地理解了文英兄,感慨万千地在挽幛上写道:异乡数十载只为黄土变成金,故园花似锦难留赤子报国心。53岁的林文英就这样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神府煤田。

一八五队在榆林神府创造了奇迹,而奇迹就是这样一批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创造出来的。在这煤海丰碑上应当镌刻姓名的,还有老书记周后安、新书记吴浩、老队长来永春、工会主席王振恒、副总工程师周宗余、王觉艺、归国华侨谢富源;还有陈其祥、陈沛成、李国营以及整个一八五队人。他们构成了一个英雄群体,每个人都体现出了人生最可贵的价值,写下了人生最光彩的一页。

人民不会忘记这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英雄们。今年1月16日,当一八五队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双手捧过“国家功勋地质勘探队”的奖状和奖杯时,雷鸣般的掌声道出了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一八五队贡献卓著,功载史册千秋颂。?

题图摄影 任民乐

上图为部级劳模队总工程师劳炎明在和工人一起钻探。

魏志德摄

上篇:陕钢厂甩掉亏损大户帽子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2/2/19920201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2-02/01/08353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