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步出户庭 为世所用

——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

2023年09月01日

“宁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以此存心,然后乃有事业可言”。这是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抗战前送给史念海的一句话,在50多年来的治学生涯中,陕西师大教授史念海以此为座右铭,辛勤劳作,锲而不舍,学术专著8部,主编、参编书籍30余部。他对中国历史地理学有着特殊贡献,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界“三巨头”之一,现任中国古都学会会长、陕西省历史学会会长等多项职务。

一次革命

1945年以前,中国历史地理学还局限为沿革地理学,只是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上是历史学的一个辅助学科。中国历史地理学能否独立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史念海在长久的思考,准备使其来一场革命。这一天终于来到。1945年,史念海在一种新的理论指导下,写成《中国的运河》一书,这是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的一个突破,是中国历史地理学上的一次革命。他用自己的理论及研究成果给中国新兴的历史地理学做了这样的注: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要说明自然本身演变的过程,更要探明自然环境受人的影响而演变的过程,从而找出人、地之间相互影响的规律,为人类利用,并为改造自然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与历史借鉴。从此,历史地理学独立于祖国社会科学之林。

步出户庭

史念海若不出户庭,也可写论文,出书,而且写出的文章都是有文献根据。但他不以此为足,不愿因袭古人的陈说和谬误,他提出中国历史地理学必须走野外考察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道路,以实际地理状况校正历史古籍,从而整理古籍。史念海利用这种办法,不仅发展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而且纠正了古人的不少谬误,象宋神宗元丰年间的永乐城之战,此役北宋全军覆没,共损失20多万人,当时西夏兵至者号称30万。50万人的战争,应该不是一个小战场。根据史书记载,史念海来到米脂县西南永乐村,一看不觉愕然。永乐村路岐沟深,仅有三户人家,而且只能住三户人家,这样一个小村庄怎能成为容纳50万人的战场。后来几经探访考证,其战场在马湖峪,以前的记载大概因附近有个永乐村,便断定那是永乐城之战的战场。对历史的这种谬误,如不亲自考察,那就不仅自误,而且还要误人。50余年,史念海的足迹北过阴山,南达钱塘,遍及大半个中国。

为世所用

史念海说:“一门科学如果不能为世所用,他将不能久存。”几十年来,他的科研始终围绕为世所用的目的而进行。对此,他倾注于黄土高原的心血为最大。几十年来,他辗转于太行山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鄂尔多斯高原以南,秦岭山脉以北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对古代黄土高原进行复原式研究,结果是古代的黄土相当肥沃,西周时,关中气温比现在高摄氏两度,古代黄土高原河流湖泊众多,不少于现在的湖南、江南江北地区,其植物有梅树、棕树,竹林、桑林遍地,古代黄土高原森林很多。当时的黄土高原塬平,气温高,雨量多。黄土高原为什么现在成了这个样子?他对黄土高原的沟壑形成做了监测,沟壑发展在黄土高原的南部每年为

公尺上下,明长城附近年平均在10公尺以上、他的研究结果是黄土高原童山濯濯,沟壑纵横,一有长期自然变化的原因,二是明后五、六百年来彻底摧毁森林牧区所致。他的这一研究解决了人们长期以来的疑惑——中华民族发祥地为什么在黄河流域而不在长江流域。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治理。他提出,解决黄土高原自然条件不断恶化问题,首先是要解决这一广大地区人口的粮食问题。解决农业区的问题必须改变耕作方式,即变千百年来广种薄收的粗放式经营为细致耕作,腾出土地,该还林的还林,该还牧的还牧,合理调整农林牧三者所占有的地区,逐渐改变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他关于黄土高原的研究得到了陕西政府及国家的高度视,并给予极高的评价

本报记者 翟龙

上篇:桑矿重奖科技有功人员
下篇:百余小桃核再现三国人物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2/2/19920218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2-02/18/08372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