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纤检战线的骄子

2023年09月01日

本报记者 杨令青 周新安

真是奇迹!两个从未进过大学门的无名小卒,两年中竟研制成功了6种新产品,其中4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在去年10月“第三届全国新技术新产品展销会”上荣获银质奖和优秀奖。“多功能自动恒温烘箱”被专家们誉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创造,“多点温度测定仪”和“电测综合校验仪”被认为是“国家领先”、“国内首创”的新产品。

这些产品相继投入生产,去年为国家创税利60多万。这6种仪器被应用到纤检工作中后,大大缩短了我国纺织纤检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受到国家技术监督局的赞扬。

由于他们的突出工作实绩,去年被省纤检局推荐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分别荣获陕西省自学成才一、二等奖。

这俩人一个名叫杜仲科,一个名叫郭小秦。杜仲科今年37岁,是某县教育局原局长的长子。受家庭的熏陶和父亲的影响,他自幼养成肯动脑、善思考的习惯,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只读到初中毕业就被招到西安人民大厦当服务员。197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调到了省纤检局和棉花羊毛打上了交道。今年刚到不惑之年的郭小秦是位高干的独女。优越的家庭环境并没有给她带来更多的好处,她和许许多多青年的命运一样,在农村广阔天地闯荡了几年后,被招到宝鸡秦川机床厂,当了一名普通车工。1980年调入省纤检局时,她已初为人母了。

1987年,杜仲科和郭小秦被组织上派去延安地区搞棉羊毛标准净毛率试验工作。从未见过羊毛的他俩,第一次看见带有各种杂质的羊毛时,扑面而来的膻臭味使他们感到恶心。由于没有仪器,全部试验都得用手操作。这使并不复杂的试验竟然做了两个多月之久。在这期间,他俩目睹检验人员在操作时被带有屎尿和各种杂质的羊毛搞成“出土人物”,看见他们有时为了弄清羊毛里面掺什么了没有,只得抓起满是布氏杆菌病毒的羊毛放在嘴里去尝!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他俩立下一个志愿:一定要把纤检人员从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解救出来。

从此,他们一面自学文化课,一面攻读羊毛专业知识。杜仲科为了抢回宝贵的时间,在办公桌上睡了一年半。丈夫从戎不在身边的郭小秦带着孩子,每天夜里9点多孩子睡下后才开始看书。他们用超人的毅力,一年多时间系统学完了中学的全部课程后,又根据工作需要,学习了纺织材料学、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原理等十几本专业书籍,为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9年6月,他们开始了第一个科研项目——“原毛开松去杂机”的研制。承担设计任务的郭小秦为查找资料在图书馆一呆就是一天。他俩的眼不知熬红了多少次,人瘦了一圈,从图纸到加工经过大小400多次改动,终于在1989年10月研制成功并通过省级鉴定。他们研制的“原毛开松去杂机”大胆地借鉴了锅炉上的消烟除尘原理,运用旋风除尘分离技术,成功地解决了羊毛污染严重这一棘手问题,在国内外均属首创。这一仪器不但把毛检行业职工从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布氏杆菌病毒中解脱了出来,而且提高工效30倍,很快被中国纤维检验局作为毛检必备仪器在全国推广。

几年来,杜仲科和郭小秦创办的仅有13人的西安纤维仪器研究所,路子越走越宽。他们的净毛率试验数据,被中纤局称为是“建国以来最详细、最完整、最科学的净毛率试验技术资料”。他们提出的“棉纤维的导电性能与其成熟度成正比”新理论,受到国家纤检局重视,其试验数据也被中国纺织专家朱伯先誉为“最放心的数据”,写进了国家标准;他俩和另外两个同志写出的18万字的净毛计价专著,被中纤局列为净毛计价专用教材。

上篇:没有了
下篇:“奖”之忧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2-02/20/08377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