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编辑部里谈《编辑部的故事》

2023年09月01日

可能是用了“编辑部”这样的字眼,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引起了我们编辑部同仁的极大兴趣。早上在办公室一见面,本报几位编辑记者便侃上了,谈一谈,笑一笑;笑一笑,谈一谈,使紧张沉闷的编辑部里春风荡漾。于是见仁见智,发了一通议论——

社会的缩影

记者韩庚:

此剧确实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剧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在我们身边几乎都有。如神通广大的余德利、热情而调侃的李冬宝、充满现代意识的戈玲、谨小慎微的老刘、深谋远虑的陈主编、说教不离嘴的牛大姐,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都有他们的影子。

该剧另一大特点是语言精妙,使人幽默捧腹之后又回味不止。是电视剧语言的平民化、性格化的一大突破。

“失望”多于“期望”

记者桂维平:

《编》剧虽也不乏有诙谐幽默的剧情,但总觉得荒诞离奇,幽默欠佳,含蓄不足。尤其是保姆在主人家的一场戏,过于夸张,漫画,反而使人笑不出来。另外,做为一部长达20多集的连续剧,前后缺乏有机的联系和连贯的剧情,时空跳跃过大,没有高潮、缺乏悬念,很难使观众产生象看《渴望》那样的激情和欲望。

开创了新喜剧的先河

编辑周矢:

建国以来的舞台上一直缺乏轻喜剧,而《编》剧则突破了这一点,嘻笑怒骂皆是戏。这样的戏能被放出来,说明了文艺百花齐放方针的落实,也开了一个轻喜剧的先河,是很可喜的。中国人活得太沉重了,幽默一点,轻松一下有什么不好?电视剧不能单求教育效果,不能都是《焦裕禄》,让人娱乐一下,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也应是电视剧的主要功能之一。

我没这么潇洒

编辑柳江河

我也是编辑,工作中有一个感觉——太累了。相比之下,李冬宝几位编辑的工作太轻松了,轻松得让人嫉妒、轻松得潇洒自在,百无聊赖,于是也就“无事生非”了。我与李冬宝几位编辑相比,就是没有人家活得滋润,没有人家那样悠闲自得。我有几个朋友看了这个电视剧后说:“看来你们这些当编辑的都是不务正业的闲人。”我听了只能是苦笑一下,说一句:“各有各的难处。”

人物发掘不够

记者吕劲:

编辑部的故事,一个重要组成应是编辑部中人的故事,似乎“策划者”有意把这个编辑部和他的成员单纯化了。所以在有的观众心里总有这样一些悬念:总瞪着一双大眼的大女戈玲感情世界究竟如何?李冬宝是没事儿拿戈玲开心还是真的誓死不“渝”?牛大姐那么“高”的政治觉悟办杂志费不费劲?品一品这些人,似乎有寡淡之嫌。

可贵的编辑

副主编霍济成:

这部电视剧里编辑部几个人物形象的刻划是很成功的,各人的优、弱点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虽然各人有各人的特点,但都热衷于自己的事业,共同创造出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氛围。一个编辑部里能有这样一批一心办刊物的同志,是很可贵的。

独到的角度

编辑冯瑜:

用“编辑部”作为反映社会各种现象的载体,确有独到,贴切之处。试想,还有哪一个社会细胞能比《人间指南》杂志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这就为编剧把触角伸向四面八方大开广阔天地。在相声、小品深受观众青睐的今天,这个具有“茶馆”风格,反映平民百姓众生相的作品真使人过了瘾。

上篇:没有了
下篇:赵本山横遭车祸大难不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2-02/22/08383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