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恩全
国营五四四厂行政科副科长兼食堂管理员,全国印刷系统生活后勤工作“十佳”职工之一。邓恩全1988年从部队转业任该厂食堂管理员以来,一心扑在工作上。他把职工食堂改为一堂三灶,组织食堂职工为职工服务,设立了小卖部、主食肉类售货点,方便了职工。几年来,邓恩全累计义务服务2500小时以上,平时食堂职工谁病了他都上门看望,有些单身职工病了,他得知后就做上可口饭菜给送去。
(详见1991年6月4日本报二版)
白发祥
西铁分局西安客运段段长。1989年上任时面临资金困难、服务质量滑坡的形势,他鼓励职工参政议政,实行干部奖金收入公开制度。暑天他冒着40度的高温跟车体察列车员疾苦,设法改善一线职工生活条件。经他多方呼吁,上级已拨款30万元为西安至广州的列车宿营车安装空调。他依靠职工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使全段实现安全生产2400天,进京特快列车连续被铁道部评为“红旗列车”。该段职工收入也显著增长,段上还为职工办理了人身和家庭财产保险。
(详见本报1991年9月19日二版)
田思恭
省水电工程局党委书记兼局长。面对基本建设压缩的严峻形势,他带领职工在西北五省(区)承建水利工程外,还挥师地中海沿岸的突尼斯,使企业跨入水利部先进企业行列。他常深入工地,和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并与其他领导设法为该局300多位中青年知识分子解决了1300多名家属的“农转非”。该局近年有497户职工迁入新居,而他一家三代仍住在远离机关的旧房里,每天还是挤公共汽车上下班。
(详见1991年10月1日本报二版)
齐代水
这位工人出身的省建二公司工会副主席,始终把为职工说话办事、分忧解愁作为自己的天职。他每年有3/4的时间在工地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并会同行政设法解决工地喝水难、洗衣难、洗澡难、理发难等问题。职工患病时,他或借款、或自己拿钱做押金送其住院治疗,还多次背着病号上医院。近几年,他帮职工解决子女上学、转学40多人次。公司给他调整的一套住房,他也让给了一位老职工。
(详见1991年9月10日本报二版)
李育华
自1983年担任榆林市教育工会专职主席以来,整日奔波于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一心一意为教工排忧解愁。在他的组织下,全市3年为教工征得宅基地141.6亩,修窑1382孔,建起了9个教师村,解决了477名教工的住房难;他还组建了离退休教工协会,落实了有关待遇;1990年,他倡议建立了教工医疗互助储金会,3年集资12万元。李育华先后5次受到省、地、市表彰,1988年被榆林地区评为“职工之友”。
(详见1991年4月23日本报二版)
权振英
宝鸡市公安局局长、党组书记。他嫉恶如仇,秉公执法,近年参与和指挥侦破重特大疑难案件650余起,指挥和带领干警查获走私集团20多个,端掉了30多个走私窝点,截获文物15大类1万余件。他冲破阻力先后注销不符合条件的22户56人的“农转非”户口。他在全国率先实行录音录像资料储存的办法。去年8月,权振英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领导干部”称号。
(详见1991年7月11日本报二版)
陈祖奎
省总工会渭南地区办事处副主任。多年来,共发表近10篇探讨工会工作经验的文章。有20篇论文在省、地工会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其中有3篇先后获奖。在工会整顿建家中,他深入合阳、大荔县抓典型,既帮助安排部署工作,又帮助基层总结经验,召开现场会,使所到之处工作大有起色。从1984年至1989年,他每年下基层都在百天以上。1990年在澄城县蹲点半年,奔波劳累,病疾染身,可他仍忘我工作,受到当地职工群众的称赞。
(详见1991年3月9日本报一版)
肖健民
白水县八一陶瓷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他自1989年上任以来,制定完善了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提拔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青年干部,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稳步发展。几年来,他在厂里先后新建和维修工房85间,修复厂内大小工程100余项,改造了大批陈旧设备,荣获渭南地区科技进步奖。老工人病倒在车间,他亲自背着送医务室抢救,彻夜守护在病床前。近年来在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他还下大力气改善工人生活条件,活跃职工文化生活。
(详见1991年2月21日本报二版)
张凤霞
自1989年任安康地区长途电话线务局工会主席以来,带病跑遍了下属的5个线务段、48个包线点。经她努力,无人照顾的退休老工人的儿子调到了身边;经她奔走,重病在路途的司机被送进了医院,接着她又去医院帮助护理,喂汤喂饭。她常拖着带病之身,怀着一副热肠化解职工之间、职工与家属、邻里之间的纠纷与矛盾,深受单位职工群众爱戴,荣获省邮电系统先进标兵和邮电部劳动模范称号。
(详见1991年3月21日本报二版)
张贵田
航空航天部〇六七基地主任兼总工程师。20多年来,他心系航天,情洒职工。在我国发射的32颗卫星中,就有28颗卫星用的是该基地研制的火箭发动机发射的。张贵田是厅局级干部、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在山沟里和大伙同甘共苦。每次分新房他都让给了普通职工,到现在他仍住在基地筹建初盖的没有阳台、没有厕所的简易房里。他家离机关30多里路,多年来他都是同职工一起挤班车上下班。
(详见1991年12月31日本报二版)
张海民
铜川鸭口矿工会主席。张海民以火一样的热情,为矿工说话办事,排忧解难。他每年坚持下井70天,深入一线掌握职工的要求与愿望,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近年来,他几乎跑遍全矿伤、残、病、亡职工家庭,谁家有困难谁家就有他的身影。1985年,他针对有的区队在职工伤病假工资上不按规定办理,与工会其他干部一起,经过多方努力终于落实了职工劳保条例,使伤病职工的生活问题基本得以解决。
(详见1991年2月2日本报二版)
赵玉兰
秦岭电气公司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主任。她热心为女工服务,为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提高女职工素质做了大量工作。近几年来,赵玉兰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同时,先后接待职工来访40余人次,调解婚姻家庭纠纷10多起,解决女职工疑难问题4起,处理女工上诉上访问题10余次,满脸热情地为女工说话办事、分忧解愁,积极探索女职工工作的新路子。她曾荣获省总授予的“优秀女职工干部”和全总授予的“先进女职工工作者”等称号。
(详见1991年3月16日本报二版)
娄志林
国棉二厂生产技术科工人兼工会主席。他15年来坚持侍奉由生技科退休的两位孤寡老人,不仅主动为两位老人买煤、买粮和拆洗被褥,在老人患病期间,他每天晚上守护在病床前,为其喂水喂饭,端屎倒尿。当两位老人先后瘫痪在床上时,他为老人洗尿布、洗身、做饭,甚至用手指抠大便,并背着老人到浴池洗澡。为此,他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业余时间。近年来,先后被省纺织工会和省总工会授予“优秀工会工作积极分子”称号。
(详见1991年4月20日本报二版)
郗修敏
西安市建二公司二处管工班班长。“人生在世不能处处为自己着想,多为他人做点事,值得!”这就是被工人兄弟誉为“胜似慈父的班头儿”的工作信条。今年60岁的郗修敏自1956年当班长以来,仅为工友借款就达百余次,累计金额达5000多元。在他的关怀下,班里先后有9人入党,3人考上大学,7人当上工程师和技术员,25人当选为“先进生产者”。而老郗却放弃当干部的种种机遇,至今仍默默奉献在“班头”岗位。前不久,他荣膺全国建筑劳动模范称号。
(详见1991年3月28日本报二版)
党秀云
西安汉斯啤酒饮料总厂工会主席,高级工程师。自1988年被职工推选为厂工会主席后,她在党政的支持下建立健全了三级民主管理体系和职代会各专门委员会制度和党政工领导民主接待日制度,使每年职工代表提案处理率均达90%以上。4年来,她组织职工开展双增双节创收达338万元。她带头做到工会倡导的“八必访”制度,经她调解使18对夫妻破镜重圆,她还协助行政解决了70对夫妻分居和离家远问题。
(详见1991年4月6日本报二版)
阎培华
自1983年就任西飞公司工会主席以来,他带领广大职工于1985年在省国防系统第一批建成先进职工之家,1988年,西飞公司工会又被全总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他关心职工疾苦,走访职工家庭为其排忧解难。他倡议公司开展的行政工会联席会议制度,拓宽了企业的民主管理渠道,为工会组织和职工群众参政议政闯出了一条新路子。近年来,阎培华两次被全总授予“优秀工会干部”称号,并荣获“五一”劳动奖章。
(详见1991年11月6日本报二版)
鲁生琳
自1984年担任西安市新城区区委书记以来,经常深入区属学校,为教师分忧解愁。8年来,他把西安市四中作为联系点,逐个和教师促膝谈心。他亲自同公安部门领导研究出制止流氓滋扰教学正常秩序的断然措施。1989年他带头捐款助学,在全区很快集资近200多万元。在他的关心、支持下,全区教学目标管理连续3年获全市一等奖,鲁生琳个人也被省教委命名为关心、重视教育的区委书记。
(详见1991年7月6日本报二版)
韩思义
陕西省委组织部正处级调研员,现年56岁。他十多年来象老黄牛一样在信访战线默默奉献。1988年以来,老韩一个人每年要处理群众来信6000多件,接待来访者2000余人次,想法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老韩经常为工作加班加点,一次,他左腿骨折,手术后钢丝未抽就一跛一拐地上了班,因工作忙他自今还未取体内的钢丝线。十多年来,经韩思义协调的案件无一复发,老韩也被部里的同志称为“活政策”。
(详见1991年6月11日本报二版)
韩增荣
部级劳模、省优秀企业家。1980年任西安雁塔水泥厂厂长以来,他勇于开拓,使一个濒临绝境的企业得以很快发展。他心里想着职工,解决了全厂职工的住房问题,保证双职工用上了液化气,并使食堂每天主食5种、副食10种以上。他倡导建立了给每个入托或上学的职工子弟每学期补助20至40元助学金的制度。10年来很少过星期天。他的亲属住院无暇探视,但只要职工住院,他总是自掏腰包挤时间看望。
(详见1991年6月1日本报二版)
管煜
安铁分局紫阳工务段巴山桥隧领工员兼指导区工会主席。巴山是襄渝线中段条件最艰苦的区段,人烟稀少,生活工作条件极其艰苦,工友找对象变成了大难题。管煜隐瞒着爱子身患不治之症的巨大痛苦,带领近百名职工在艰难困苦的站区完成了工作任务的同时,热心为工友牵线搭桥,费尽周折,并倒贴了400多元钱,终于促成11对青工喜结良缘。他的无私奉献,赢得了“全国火车头奖章”、“郑州局劳模”和“省优秀工会干部”等荣誉称号。
(详见1991年3月7日本报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