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国家从1985年始,6年拿出2.2亿元价值的粮食、棉花、棉布和中低档工业品,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扶持我省秦巴山区的公路建设。至目前,秦巴山区已新修和改造旧有公路16648.9公里。公路带动了秦巴山区的经济发展,1991年,秦巴山区工农业总产值达117亿元,比1984年的32.35亿元增长了261.7%。人均纯收入为468元,比1984年的156.3元增长了199.4%。其中67.28万户的307.93万人已脱贫致富。
秦巴山区包括汉中、安康、商略、宝鸡(凤县、太白)等地市的30个县市1308个乡镇,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货特产品种繁多,矿产资源丰富,但群山林立,交通闭塞,山区物产运不出,国家支援山区的大量工业品运不进,直接制约着秦巴山区的经济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秦巴人逐步认识到“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经济兴”的道理。该地区的各级政府在国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动用库存,拿出价值2.2亿元的粮、棉、布、中低档工业用品,采用以工代赈办法,帮助秦巴山区人民修路致富。秦巴人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几年来共修新路1927.9公里,改造旧路14721公里,修复水毁公路2200公里,最高时日上劳竟达78万。
以工代赈修路,就是国家把粮、棉、布、中低档工业品以各地贫困人口总数为基础,参照各地公路建设的现状分配给各地,用以工代赈形式,作为对筑路民工的劳务补助,其标准是每个工日补助4.5斤粮食,0.9两棉花,6.8寸布。以工代赈修路,一方面帮助衣食无着的群众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另一方面又解决了长期困扰着秦巴山区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交通问题。现在,秦巴山区国、省公路和县乡公路交错纵横,连结成网,秦巴山区人民行路难问题已经解决,公路把秦巴经济伺国内国际市场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公路沸腾了秦巴山,富裕了秦巴人。本报记者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