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潜心搞革新 才华献企业

——记甘谷驿油矿青工王海荣

2023年09月01日

延长油矿管理局甘谷驿油矿32岁的青年工人王海荣,从1984年到1991年底累计完成各项技改项目36项,加工改装各种工具1100套(件),为企业节资21万元。经他改制的工具投入生产后,使价值达700多万元的200多口“死井”复活,被人们誉为“黄土地上的土专家”。

王海荣1979年参加工作,1984年由煤矿调入甘谷驿油矿从事修井。从一个石油行业的“门外汉”到石油战线的“革新能手”,其间凝结着他无数的辛勤劳动和汗水。

开初搞技改那还是1985年的事了。当时在检修井中,由于检修工具脱扣造成井下事故,工友们一连打捞了十多天仍未见效。于是队长就决定停止打捞,待后处理。王海荣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主人翁的责任感驱使他大胆地向队上提出改进打捞工具的建议。为此,他走访一些老工人询问过去类似情况的打捞经验,仔细研究各种打捞工具,经过这一番努力,在他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新式油管打捞器的方案。

谁知想来容易干来难,当他第一次让别人给他加工时,却因没有图纸而卡了壳。一连几天他饭吃不香,觉睡不甜,白天在地上画地皮,上下班的路上抓头皮,晚上睡觉还在床上划肚皮,他边想边比划,终于设计出一个胎具模型。接着他背着几十斤重的原材料,带着干粮,上延安,下永坪,找人加工,终于制作出一副新型的打捞工具。利用这种工具,使原先遗留下的事故井很快得到处理。尔后,他乘胜直追,又接连改制了CO—1型2寸和2寸半的卡瓦捞桶、抽油杆打捞器等几件工具,当年投入使用,使20多口事故井得到恢复。

初步成功的尝试包含着甜和苦,包含着血和泪。最使他头疼的是自己从小生长在农村,是个连初中都未上过的乡下后生。他深知没有文化是不行的,便暗下决心从头学起,他从同事们手中借来了许多基础知识课本,又自费买来《机械制图册》等书籍,发奋攻读起来。有时妻子一觉醒来,见他还在灯下苦读,怕他熬坏身子,心疼地将灯拉灭,不一会他又拉着了,妻子没法只得依了他。

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王海荣的心血终于凝聚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革新成果。经过几年的磨练,他不但学会了设计,而且还练就了一手铣、刨、磨、钻的过硬本领。前年秋天,在一次井下事故处理中,他发现新用的绞车油管吊卡既笨重又不安全,他就将一个旧吊卡带回家中,反复琢磨,从中发现设计不合理,他就对照原图纸重新进行了一番设计,改制后的新吊卡使用起来果然既省力又安全,大大地减少了重复劳动和事故的发生,从而结束了沿用20多年的落后工艺。

几年来王海荣曾19次被省、地、局、矿评为“先进生产者”、“革新能手”、“双增双节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去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又授予他“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龚文)?

上篇:义务邮寄员
下篇:法网恢恢 通缉犯在泾阳被抓获 见义勇为 两职工救出两条人命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2/4/19920404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2-04/04/08453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