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壁 海波
黑河引水一期工程已经竣工,二期工程正在积极进行。对这个解决西安人民吃水难、工业用水难,发展经济、美化城市、造福人类的工程,人们从心眼里高兴。当议及此事时,不由得人们想起早期力主兴修黑河水利的清道光年间的陕西关中书院山长路德。
路德,周至县人,清嘉庆14年进士,曾任翰林、庶吉士、户部主事。道光10年回陕西讲学,任关中书院山长(院长)。道光26年(1846),林则徐任陕西巡抚,他十分关心人民生活疾苦,特别重视兴修水利事业。上任伊始,就召集和他同任翰林八年之久,过往甚密的关中书院山长路德等数十人,讨论兴修关中水利事宜。路德提出的黑河筑堰、修渠引水的主张被列为重要内容。他们还前往黑水、田峪水、甘水等处实地考察,写成《关中水利奏议》,上报道光皇帝。可惜,议案产生不久,林则徐就调离陕西,加之清廷的昏庸,这一造福人类的大计,遂被搁置。但路德并未灰心,他立主将这一议案刻入卷中,并为之写了跋文,“缀于简末”,一并留于后人。他的这篇跋文,被他的学生、晚清大司农闫敬铭刻印在路德文集中,保留至今。
跋文中说:“以吾周至论,黑水、田峪水、甘水、涝水,皆大川也。水之出南山而北入渭河。势如建瓴。因水利不兴,一些河道狭小。在山洪暴发时,低处田被淹没,或被冲掉,泥沙俱下,倾入渭水,东入黄河,为下游加重了水患。以周至水灌周至田,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他提倡把一县之利,变为邻县之利,邻郡之利,邻省之利。使大川之水,分布于亿万家之田,造福亿万家之民众;而注入大河之水,必减大半。关中水利不兴,东南之河患终不去。这些远见卓识,多么令人敬服。他提出因地势修堰蓄水,修成主干渠、支渠引水。主干渠深八尺,宽八尺。分支渠以次下推。这些设想与今日引水工程多么相似。这一宏伟设想,经过140多个春秋,今天才变成了现实,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个重视孝道的老翰林,当他去世后,却遗嘱不和父母妻室葬在一起,而只身一人长眠在黑水口的北山坡上,俯视着奔腾的黑水峪口。这不正说明,看不到治理黑河宏愿的实现,他是死不瞑目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