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建荣
长江,这条全长6300余公里的世界第三大河,横穿中华大地,归于东海。在湖北宜昌以上,四川奉节(白帝城)以下的三峡地区有200公里流程,然而,真正想改造三峡,利用三峡,开发三峡的,那只是到了近代,只是这一世纪的事情。
历史上的梦
近代最先提出三峡工程设想的,当推孙中山先生。他在1919年所撰《实业计划》一文中设想:“以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以后,在1924年,他在《民生主义》一文中,进一步阐发了他的设想。
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对三峡工程作了初步研究。
最早提出具体开发计划的是中国战时生产局顾问、美国经济学家潘缨。他在1944年建议在三峡建一座装机容量为1050万千瓦的水力发电厂,以生产化肥。同年5月,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邀请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世界著名坝工专家萨凡奇来中国。在亲自勘探三峡后,编写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这个综合利用方案,在当时堪称首创。
1945年,资源委员会邀集有关单位组成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技术委员会,并正式成立了三峡勘测队。
1946年初,扬子江水利委员会等单位调派力量,进行勘测,先后编写过《长江三峡水库勘测报告》等。并先后派出中国工程技术人员50多人前往美国参加三峡工程的设计。
此后国民党忙于打内战,三峡工程依然是一个梦。
“高峡出平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峡工程又被提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议事日程。1958年,毛泽东主席写下了激动人心的诗句:“高峡出平湖”。
问题是从1949年的水灾开始引起的。那年上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了较大的洪水。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了有关长江问题的报告后认为:“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集中在三峡卡住它呢?”
1954年5月—8月,长江流域连续暴雨,中下游出现本世纪以来的最大洪水。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这两次大洪水,使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感到三峡工程的紧迫性。1958年2月—3月间,周恩来总理等中央和地方有关负责人及中外专家100多人察勘了荆江大堤和三峡坝,并在途中主持了讨论会。同年3月,党中央成都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指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现在应当采取积极准备和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各项有关的工作。”
1970年底,中央从当时的实情出发,决定先建作为三峡总体工程一部分的葛洲坝工程。
邓小平同志十分关心三峡工程的建设。1985年1月23日,他在谈经济问题时说到三峡工程:“反正两条,一条是万吨轮(指船队)要能到重庆,第二是能防洪。”
江泽民总书记对三峡工程也赋予极大的热忱。1989年7月21日,他任总书记不久就从宜昌乘轮溯江而上,来到三峡坝址——三斗坪进行实地考察。
重科学论证
中央对三峡工程,历来采取积极而又慎重的方针。1980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由国家科委、国家建委继续组织专家论证。为此,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有关单位配合下,编制了《三峡工程论证报告》和《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家计委组织300多位专家审查通过了这个报告。国务院于1984年4月原则批准报告,并决定开始进行施工前期的部分准备工作,争取1986年正式开工。这个可行性报告批准后,国内有关部门和社会人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党中央和国务院按照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原则和从更加细致、精确、稳妥出发,于1986年6月发出通知,责成水利电力部“在广泛征求意见,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重新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并决定成立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据此,成立了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与国家综合部门和有关方面协商,聘请了21名特邀顾问,成立了14个专业组,共聘请各行各业的学者412位。专家组全面复核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并针对三峡工程中重大的和各方面有疑虑的问题,在各方面的配合下,进行了大量的补充研究,最后形成14个专题论证报告。根据近3年的重新论证成果,“长办”于1989年5月重新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务院审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是:三峡工程对我国四化建设是必要的,工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合理,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1990年7月,国务院成立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分专题、分阶段进行审查。1991年8月,审查委员会完成了审查工作,通过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请国务院正式审批,并将提请全国人大审议。
纵观三峡工程计划,从提出至今,已跨越70余年。为了研究该项工程,不仅中国的科学家、工程技术界的几代人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心血,苏联、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不少专家也曾参与了工程规划、设计和谘询工作。投入力量之雄厚,工作量之浩繁,论证之细致,决策之民主,态度之审慎,不仅在中国工程史上,而且在世界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
创世纪工程中国的几代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我国的革命先驱孙中山,我党的几代领导人,乃至外国的科学家和水利专家,为何呕心沥血地去研究三峡工程?为何对三峡工程一往情深和如此迷恋与执著?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它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它关系到造福人民,造福子孙,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拟议中推荐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方案。大坝坝顶高程为185米,一次建成。初期运行水位为156米,最终正常蓄水位为175米。建坝后形成的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6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大坝建成后,可使下游荆江地区的防洪能力,由目前抗御约10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百年一遇;如遇千年一遇的大洪水,例如历史上1870年那样的大洪水,配合荆江分洪工程,可避免荆江河段堤岸溃决,防止我国经济富裕地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地区发生毁灭性灾害,确保下游重镇武汉市的安全。据测算,一次特大洪水即可减少损失350亿元,并可避免因决堤而造成的大量人口伤亡。
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1786万千瓦,年发电量840亿千瓦时,供应华中、华东、川东用电的需要。其中,供应华东主要是上海的电力,估计在40%左右,这对于上海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支持。去年汛期,葛洲坝电厂即向上海输电2.7亿千瓦时,全年共输电给上海10亿千瓦时,三峡水利枢纽每年所发电力,节约下来的煤炭,相当于5个年产原煤1000万吨的矿区和两条800公里长的普通铁路的运力,或者相当于10座大亚湾核电站。
三峡水库建成以后,回水可以直达重庆。提高川江660公里的水深,加大江面的宽度,万吨级船队可以直达重庆。结合港口和船舶改造,下水能力可由目前的1000万吨增长到5000万吨,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这样,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的潜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为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经济区的发展和长江沿江经济区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三峡工程的兴建,还将对水产养殖、城市供水、南水北调提供充足的水源,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三峡水利枢纽的效益是如此巨大,它的坝高、装机容量以及船闸等机械设备,都是世界第一流的。这样的一项工程,怎么能使人不动心?
国力能够承受吗
三峡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又是一项耗资巨大,工期特长,技术复杂,困难很多的工程,我们的国家对付得了吗?
先说国力,据了解,三峡工程全部静态投资,按1990年价格计算,为570亿元,其中移民费用185亿元,差不多占1/3,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它的投资额分别只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0.73‰和国民收入的1.23%,这一比例不仅要比苏联修建贝阿铁路新干线、埃及修建阿斯旺水电站、巴西和乌拉圭合作兴建伊泰普水电站时为低,而且比我国在建造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一期工程时为低。那时,宝钢的投资占到国民收入的2.45%,三峡工程只及它的一半。
三峡工程包括3年准备期在内,共计20年完工。施工开始后第9年即有两台共136万千瓦机组投入发电,以后每年投入4台机组,计272万千瓦。三峡工程后期建设资金的投入,可以依靠自身发电产出效益来补偿。因此,实际需要筹措的资金,只是从准备工作开始后的12年。按1990年价格计算,前12年共需资金283.7亿元。施工前3年,平均每年约12.5亿元,其后9年平均每年约27.5亿元,第12年约需39.7亿元。专家们认为,这一投资额按我们现有的国力是可以承担的,不致引起我国国内的通货膨胀。
有的同志耽心,在三峡施工期间,由于物价上涨,将使工程造价大大增加。专家们的看法是,从物价上涨角度看,投资的货币面额必然要比静态投资额增加,但这是货币贬值的反映,实物量并未增加。因此,只要是在正常幅度内的物价上涨,那末,水涨船高,投入和产出的价格因素彼此是平衡的,对国家承受能力的分析结论不会改变。
伟大的三峡工程是几代中国人的一个梦。如今,梦想将变成现实,成为中国人民的一个可歌可泣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