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宝 程路
爱——是什么?
或许,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可以坦然,可以自豪,甚至可以拍着胸襟说:我很爱自己的孩子!爱孩子是天公地道的!爱孩子没有错!
可是,采访归来,面对这案头堆叠的采访记录,我的心沉甸甸的。我仿佛听到了孩子心灵深处的声声呐喊,对你、对我、对父母、对整个社会的呐喊——
却是一句:救救孩子!
“理想”重压下的孩子
不管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许多父母为了孩子可谓呕心沥血,不惜金钱。然而,他们大部分都关键性地忽略了孩子的爱好、兴趣和特长,只根据自己的“愿望”和“理想”,为孩子选择未来的“事业”和“一切”。“填鸭”式强行“灌入”的结果是:用心良苦,适得其反。
李娜,7岁的时候,父母就下决心让她去学习滑冰。顺理成章,她便有了一双顶好顶好的、花大价钱买来的冰鞋。父母决心要把女儿培养成世界冠军……结果,费了很大劲儿,培养了一阵子,但没有成功。
秋天,父母为李娜买了一架钢琴(借了很多钱)。但也毫无结果。到李娜9岁,父母又开始请家庭教师教授李娜英语、计算机和舞蹈……时间在飞逝,父母辛苦的尝试仍在进行中……
许多年轻的父母可以花300多元买一架电子游戏机,或者花100多元买一个变形金钢,50元买一辆遥控摩托车,雪糕、亨氏营养系列等等,都在所不惜,只要讨得孩子“欢乐”。
然而,当孩子伸出小手,向父母要5角钱,去看《快乐的汉斯》、《鸟儿飞回森林》的儿童话剧时,却常常遭到父母的嗔骂。
有些学校一听说要组织学生看戏看儿童影片就摇头。把戏送上门也不看,理由是影响教学进程。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儿童艺术团体仅有22个,即使居住在大城市的少年儿童,一年中也难得看上一部儿童话剧。
爸爸妈妈的“榜样”
我们向100个刚刚学会抽烟的青年做了一次调查,问他们最初抽谁的烟。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承认,他们是吸父亲的烟。而且,多半是偷着拿的。
笔者有一个开“美丽发廊”的表哥表嫂,其子6岁,因无人照管,便在“发廊”里顽耍。发廊的客人形形色色,常有说一些“粗”话的“机会”,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语言”之“精炼”程度,令人“惨不忍睹”。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让孩子学到坏习惯,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给他们选择的机会。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使孩子受到正面的影响。
然而,现在的许多家庭,许多父母至今不能胜任这一点。一些年轻的家长,基本上是“文革”中被耽误了的那一代。文化水准有些只有小学、初中程度。他们的审美意识,生活能力,爱好,兴趣和艺术感染力(这些东西都是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孩子的心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文化课辅导都形成了困难。而工作之余,他们把自己的“不得志”,发泄在消耗光阴、赌博和“黄色”书刊中。这对孩子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要当爸爸、妈妈,首先应该懂得做爸爸妈妈的资格,但这一点,却被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忽略了。
下面是一个不该发生的故事:
蒋宝富和李倩是一对夫妻麻将迷。每天晚饭后,他们总把亲朋好友、邻居“请”到家里“筑”长城,一玩就是半夜,偶尔也玩个达旦。上初中一年级的孩子没有地方写作业,还常常刚刚睡着便被牌声吵醒。天长日久,他便凑到牌桌边看热闹,渐渐地居然也看出了门道,甚至有时凭着灵气还能为父母指点一二。后来,如逢“三缺一”,蒋宝富就让他凑一腿。为了再提高牌技,孩子开始钻研父母那些《麻将技巧》等方面的理论书。一天,父亲提前下班回来,只见儿子和几个同学“牌兴正浓”,父亲生气了,给了儿子一记耳光。以后,父亲再没有见儿子在家里打麻将。然而,正当他为自己的“巴掌教育”得意的时候,公安人员站在了他的面前,告诉他:“你儿子因参与赌博,已被我们收容了。”
这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例子,然而它却具有代表性。家庭,这一学生的第二课堂,已在学生的学生时代里消失。家庭里可以有爱,有享乐,有电视、冰箱、高级音响,但却不能没有“思想”,没有思想教育的家庭,是中国孩子的悲哀,是中国未来的悲哀!
花钱买“朋友”的聪聪
现在的家庭组合,多半是4:2:1,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是很容易被“娇”坏、“宠”坏、“溺爱”坏的。然而,孤独却是当今孩子的“通病”,我们的小聪聪,就是一个被孤独困扰的小朋友。
在物质方面,上小学二年级的小聪聪是满足的,爸爸的宾馆经理,妈妈是公关部主任,经济上,他们的家庭是很丰厚的。他有营养丰富的食品,有漂亮新潮的衣服,有高档的玩具。星期天,在爷爷、奶奶那里,他更似一个“君主”,“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可是,他又是脖子上挂着一把钥匙长大的孩子。聪聪的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聪聪放学回家,打开门,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他匆匆地吃了方便面(他爱吃方便面,讨厌奶油面包),不一会儿又做完了家庭作业,然后便打开电视机看《蓝精灵》或《变形金钢》,再然后,他看小人书,再然后,又把过去的玩具一件件拿出来,消磨着时间,等待着晚归的爸爸妈妈,不知不觉地睡着……
慢慢地,他感觉到家里是最没有意思的地方了。没有伙伴,没有欢笑,也没有打打闹闹。于是,放学后,他便把几个要好的小伙伴,请到家里来一同玩,他们玩得很开心,常常“天翻地覆”(父母语),终于有一天,被偶然早回来的父亲目睹了这一“惨”状,忍无可忍地训斥并赶走了那些小伙伴。聪聪当然哭了,小伙伴也从此再不来了。最后,忍无可忍的小聪聪,想了一个一个妙法,他把吃早点的钱“存”下来,谁来和他玩,他就付给谁。尽管如此,当笔者问小聪聪玩得开不开心时,他说他总是提心吊胆。
金钱,正在吞蚀孩子的心灵
当商品经济给我国的经济带来活力的同时,“一切向钱看”的“拜金”意识也开始侵袭孩子纯洁的心灵。
首先是在家庭中出现了“劳务费用通知单”。有个学生给父亲开了如下价目:拿报1元,扫地2元,洗碗筷1元,父母不在家时的“看家费”5元……一天累计竟达10元之多。读者看到这里也许会失笑,但这却是事实。
仅仅责备孩子吗?学校里,学生看到的是破墙开店创收赚钱;家庭里,孩子听到的是业余时间去捞外快;社会上更是“经商”风盛行,“谈吐”不离钱,叫他们怎么不“感”而“动”之
与此同时,压岁钱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成番成倍地往上涨。春节过后,某市一所小学1875名学生共得到177452.20元的压岁钱,平均每人得94.64元。其中:
●“冠军”:1100元,是一位一年级学生。
●一学生除得到300元人民币之外,还得到10瑞士法郎和202日元。
●一名三年级女生得到610元,已花掉520元,其中为表姐祝贺生日就花去210元。
●另一男孩,共得800元,买一台电子游戏机花去300多元。
钱,在这些孩子手中,因为来得容易,花得也就大方。据这所学校的学生自报统计:这17万多元的压岁钱已花去近5万元。花费方式应有尽有:买烟有之,买炮仗有之,买票看电影、进舞厅的有之,不少学生买了“变形金钢”、进口玩具和漂亮衣服,用法五花八门。而交给父母做为家庭开销的,总数不到1000元。
一个星期天,笔者在西安市东七路一家较为偏僻的电子游戏厅里看到,在不到9平方的游戏厅里,拥挤着十四个不到17岁的孩子和几位抱着孩子观看的青年家长。在不足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有一身高比游戏机操纵台只高出一头的孩子,心甘情愿地买了10元钱20个“牌子”,快乐而尽情地打完为止。这些浸着父母劳动血汗的钱,他们花得轻松而且“潇洒”。
刘涛,是父母自豪的顶峰。对于这对辛辛苦苦、风吹雨淋地挣了十几万元的个体户来说,他们什么也不缺,剩下唯一的希望,就是要儿子有出息,不要再像爹娘一样,没文化,没本事,只是靠一颗汗珠摔八瓣来挣血汗钱。他们除了不能代替儿子去学习外,一切都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刘涛初上小学时的确是一个好学生。每次放假都从学校捧回一张载有优异成绩和令人满意的操行评语的通知单,有时还伴有一张大大的奖状和文具盒、日记本之类的奖品。学校的老师对他是满意的,家中的爷爷、奶奶更是乐得直夸有个好孙子。每次得奖,自豪的父母再奖给他一叠人民币,开始是十元,最后到300元——这是奖金!
怎么花呢?——那是孩子的事。父母这样说,也从来没有过问过。就这样,刘涛进了中学。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交面的扩大,他的物质欲望也越来越高了,初一就会逛商店、饭馆,初三学会了泡舞厅。之后,他在课堂上再也坐不住了。他开始逃学,时常连饭都不回家吃。渐渐地,他觉得父母给他的钱不够花了。
刘涛先是从家里“拿”一些。然而,欲望时增,渐渐不满足于拿。就从家里偷,却让母亲发现了挨了一顿揍。于是,他伙同一些人,开始掏包、拎包,直发展到撬门、扭锁、偷商店。法网恢恢,他终于走上了一条艰难的改造之路。
对一些个体户的采访过程中,笔者感触最深的就是:在他们或大或小的居室里,一切都“现代”得可以,处处都显示着高档,可是却很少见到书柜,找不到儿童读物,甚至连一册《新华字典》,也翻不出,这实在令人为他们的孩子担忧。
女中学生的心里话
那年,在西去采访的列车上,我认识了她——一个叫晓莉的漂亮女孩。
她是从西安站上车的,说要去兰州或新疆。穿一身洁净的素装,很娟秀文静的样子。我可以看出她脸上不安的神色,她沉思的、红肿的眼睛告诉我,她有心事。出于一个记者的本能,我和她攀谈起来。
她去年高中毕业,以3分之差落榜,这打击比她预想的要可怕。往日父母那亲切的笑脸瞬时不见了,剩下的只有挖苦。今年,离高考时间虽说还早,她却越来越觉得胆怯,再考不上怎么办?于是,她盲目地登上了这趟西去的列车……
她说:在家里,我不能看电视,不能跳舞,连哼支歌儿妈妈都要唠叨,我只能看书、看书、再看书。父母都是有文化的高级知识分子,都很忙,只知道我只有一条考大学的路,可我,面对书本只有发呆,什么也记不住。
车到宝鸡,我们一同下车,在小摊上吃了饭,便劝她买了一张返程车票。
后来,我居然又见到了她,但却是在少管所的号子里。
她见了我,哭得很伤心。
面对下列枯燥而惊人的数据,我们将有何感想?
△福建教委初建处的同志说:全国学生流失率平均达8%,每年有3万多名初中生流入社会。
△据调查,各地的“少年宫”利用率有的只有30%,而有的一年里没有任何活动,学生90%没有去过“少年宫”。
△青少年中,“豆芽菜”和“胖墩”体型者与日剧增,胸围、腿围指数明显下降,1/3的学生视力不良,90%以上的学生每天锻炼不足1小时。
△对陕西富平县13个乡镇的32个富裕户调查表明:他们对“让儿女干什么”的提问的回答很一致:“不愿再让孩子们当农民!”
△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教学大纲中有明确规定。某校学生领到新发的《生理卫生》课本时,发现有关男女生殖器的样图和文字都被撕掉了。
△人均教育费:1975年统计,日本247.7(美元/人·年,下同),美国471.4,埃及18.0,印度3.9,中国(1980年)2.7。竟然不够买半张小书桌,如何不使人吃惊!
△一个小学生一年的体育费只有两三角钱,勉强够给体育教师发规定的服装用;图书费也是三角。
△上海市两位年近七旬的老妈妈拿出孙子的书包称了一下:7斤半(3750克),和过去当兵扛的枪一样重!
△学校出现经商活动:小学生把自己的电子游戏机借给同学玩,收费5分,问作业1角,帮助考试作弊1元,替打扫卫生5角……
△浙江瑞安市一学校,出租40名学生为死人送葬,一个班学生从上午8时一直忙到12时,而学生送葬所得的“租金”250元,却全部被学校教师吞没归己。
△某市聘请家庭教师已达13700多个。
△天津和平区教育局,在1000名教师中作了一次问答调查。一、如果有重新选择职业的机会,你选择什么职业?回答还选教师职业仅占28.5%。
△我国现有6—12岁的儿童约1.6亿。仅沈阳市的一项调查表明,这一年龄段中,就有60%的儿童喝酒,一次能喝啤酒、香槟一瓶以上者占29%,若按30%计算,全国约有小酒民近5000万之多。
全国2.5亿烟客中,其中约500万是中小学生。
△……
这,就是我们中国孩子的现状!
未来的忧虑——中国孩子!
请保重——中国孩子!
(题图 插图 鲁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