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桂维平实习生 刘瑾鸿)明天,是世界环境日。一个以“环境与发展”为主题的大规模宣传、座谈、咨询环境保护知识的活动,在全省各地相继展开并掀起了“宣传环保、重视环保”的高潮。
我省环境保护工作从70年代初创至今,已逐步建立健全了省、地(市)、县三级环保管理和监测机构,组建了省、市环保科学研究所,一支近千人的业务能力强、技术素质高的环保队伍。广大环保工作者坚持“生存环境与生产发展并重”的原则,严格对所有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建筑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各项指标符合环保标准的项目,方可建设实施。并在建设中严格执行“防治污染”的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杜绝新的污染源的产生。据了解,我省在今年的大中型建设项目中,已有90%执行了环境评价,实行“三同时”制度的单位达98%,这两项指标较上年都有所提高。
与此同时,我省正在全力实施“3625”工程——即1982至1992年陕西省环境治理规划。共有25个环保治理项目,投入资金3.6亿元,大部分治理项目可望在今年年底完成。届时,我省的环境状况将得到较大的改观。
据初步统计,去年全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中,工业废气排放量375.37亿立方米,较“七五”末减少24.26亿立方米;工业粉尘净化回收量26万吨,回收率63.4%,较“七五”末提高1.7%;工业废水处理量1.4亿吨,处理率34.9%,较“七五”末提高8.6%;工业废水处理达标排放量7985万吨,处理达标率57%,较“七五”末提高5%;工业固体废弃综合利用量311万吨,利用率19.6%,较“七五”末提高2.6%。另外,原来一些污染较大的河流——渭南的沋河、铜川的漆水河和宝鸡的金陵河等有机污染,已提前达到或基本达到“规划”控制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