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树平
流水落花春去也。风靡神州的呼啦圈热,已经过去,热后说热,扑朔迷离的呼啦圈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深长的思索……
呼啦圈作为健身器材,它诞生于五十年代末,在欧、美委实也红火了一阵子,以后就悄然消失了。据说1954年夏天,在美国许多城市的垃圾堆上,都堆满了丢弃的呼啦圈。
不想到得今年,呼啦圈却神气活现地出现于赤县神州,历史老人又一次教训了善良的中国人。
悲哉,悲哉!好走极端的中国人,不讲究辩证法,不实事求是,不求实际是显著的弱点之一。几个月来,风靡神州的呼啦圈现象,不是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吗?
呼啦圈的功过得失,医学专家早有公论。呼啦圈运动,对健身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掌握不好分寸,容易引起腹肌拉伤、腰锥间盘脱出等症,对心脏病人、高血压患者是很不利的,对关节、骨骼尚未发育好的孩子也是不利的。难怪聪明的美国人把它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人家早已抛弃了的东西,我们又拣了回来,视若珍宝,而且还通过新闻媒介广为传播,发展成了一场几乎波及神州的呼啦圈运动,纷纷扬扬,何等壮观!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幅漫画《崇洋狂》:画面上的几个主要人物,其一说“我穿的是法国衬衫”,其二说“我戴的是德国眼镜”,其三说“我抽的是英国香烟”,其四说:“我得的是美国艾滋病!”崇洋媚外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姑且不论,而我要说的是在这些人身上存在着严重的不求实际的毛病。平心而论,“衬衫”、“眼镜”、“香烟”,是否就是洋人生产的好,不见得,具体问题要进行具体的分析。至于当今世界上的另一种癌症——艾滋病,无论哪个国家的都不好,人们不是也谈“艾”色变吗?
的确,我们有些人,也有点象漫画里的人物一样,带着沉重的精神枷锁。诸如作广告要洋老头(不管是原装的还是冒充的)出场,为商店起名字,总要洋一点,洋洋洋,扬扬扬,联想到前不久这场呼啦圈热,不是更发人深省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