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发
酒足饭饱,正欲体味一下“饭后一支烟”的神仙意境,妻忽然杏目圆睁,“啧啧”两声,我只得“躲入凉台成一统”;办公室内,面对小山似的文件材料,心绪不佳,想燃一棵“红梅”消受一番,同事“啧啧”两声,我忙不迭把大半截烟插进烟灰缸;会议室里,领导“冒号儿”正侃侃而谈,而我却恹恹欲睡,掏出烟来欲驱走“睡虫”,邻座“啧啧”两声,香烟又回归裤兜。
我戒了烟,“戒烟灵”正是那“啧啧”。于是乎,我对“啧啧”有了浓厚兴趣。
啧,口责也,古人造字之妙可略见一斑。然而,据字典的解释,“啧”还有赞赏之意,如“啧啧称奇”、“啧啧称叹”云云。“啧”,既有褒意,又含贬义,这就引出种种奇妙之变化。
某君年方而立,事业上已如日中天,硕果累累。众人闻知,啧啧不已。啧啧者中,有的真诚地流露出钦佩、赞叹,有的则是存有妒心,满怀不屑之情。
某改革者,锐意进取,力求改变企业面貌,无奈困扰重重,一度陷入困境。众人闻知,又发一片啧啧之声。有人啧啧,表达内心的理解、同情,并准备伸出援助之手。有人啧啧,却是猫哭老鼠,幸灾乐祸,并寻思着背后使绊儿。
有人遇事总爱啧啧一通,不发其他评论,旁人听不出个中玄机,他落得个“好好先生”。
有的人则连啧啧两声都不愿,或是不屑了,遇事总是泰然处之,不扬善,不贬恶,心怀城府,滑不溜秋。
“啧”,咂嘴声,乃唾液、舌头及口腔有关肌肉联合作用发出的响动。莫小觑这个“啧”,不啧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为人不妨更真一些,多点诚挚的赞美,少点无聊的嫉妒、牢骚。赞美他人时,也别光有“临渊羡鱼”之心,而无“退而结网”之意,否则只会成为“不遭人妒”的庸才。遇到丑恶现象时,也别吝啬您的“啧啧”,发挥出“口责”的舆论监督作用。除了动“口”,不妨再动动手,抑恶扬善。如此一来,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明天会更好。
友人阅罢此文,“啧啧”两声,吾不解其意,由他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