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省“五一”庆祝大会上,一位身材颀长的陕北后生在欢快的乐曲声中登上了主席台,当他从省委副书记安启元手中接过红彤彤的职工技改获奖证书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对职工技术改进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这位27岁年轻人的褒奖。他就是榆林第二毛纺织厂染整车间助理工程师刘小东。
小东1989年毕业于延安大学化学系,进厂不到三年,就搞出了多项技术改进成果,写出了数篇论文,今年又以“优化染整工艺设计”获得了省职工技术改进成果一等奖。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何以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果?用小东自己的话说,主要是一直“泡”在生产第一线,否则很难出成果。
刘小东自大学分配到厂,一直在染整车间当缩呢工,从未离开过一线工人岗位。除了蒸刷、剪毛两个工序未操作过,其他十几个工序他都能熟练操作。说起这些生产工序,小东如数家珍:“洗呢、煮呢、吸水、脱水、落水、擦油、烧毛、染色、烘干、打包、库工、蒸刷,样样都很有钻头。”
“当然,起初我也觉得大学生当工人有点那个,但在老师傅的指点下,我逐渐感到需要改进的东西很多,越干越有干头。”小东一方面有较系统的理论知识,一方面置身于生产实践中,再加上吃苦耐劳的精神,取得多项成果便是情理之中的事。几年来,他刻苦钻研了大量的中外纺织染整文献资料,先后写出了数篇论文,有的在有关学术刊物上发表,有的被推荐参加了地区优秀论文奖评选,还有的在全国纺织系统学术研讨会上获奖。
该厂染整车间长期以来坯布清耗严重,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从1990年8月起,小东经过多次追踪、调研、实验以及理论探讨,提出以优化染整工艺设计为核心的技改方案,这个方案具体包括了“染整长缩率三分法”、“染整缩呢工序三高二服务工作法”和有效控制染整长缩率工作经验模式。为了使这一项目早日成功并在全厂推广,小东废寝忘食,刻苦钻研,1.8米的高挑个快要成了“豆芽菜”。为确保数据的可靠性、科学性,他尽力掌握第一手资料,许多数据都是他自己干自己记录然后纳入工艺。
1991年元月,经少批量、小范围实验取得成功后,这项工艺开始在全厂全面推广应用,一年来取得了显著效果:改进后的工艺技术综合水平及关键技术在全省领先;加工品一次合格率从78.3%提高到91.6%;实物质量在全省参评的24个精粗纺产品中积分名列榜首;各项物理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坯布消耗显著降低;一等品率由90.72%提高到98.16%;全年创经济效益84.9万元。
刘小东成功了,但他并不满足。他说他正在搞一个新项目,已经有些眉目了,争取明年继续获奖。 (邓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