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窑洞岁月的毛泽东

——老警卫战士石玉玺同志的追思

2023年09月01日

(报告文学) 高新华 姚鸿文

原西安警备区副司令员、离休老干部石玉玺,从1940年至1953年,长期在中央警卫部队担任毛主席的警卫员,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石老今年已是七十五岁高龄,现任西安市关心下一代协会常务理事,省女监教育顾问。这些年来,石玉玺老人为教育下一代,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扬。

初夏的一天,我们叩开石玉玺老人家的门。他虽然已年逾古稀,但气色、身板、嗓门,却依稀可现当年警卫战士的那种威武雄姿。

“你这个玉玺,老握在别人手里,不自由。”

1940年夏,由山东军区派往延安学习,一去便被派去直接保卫毛主席,并且一干就是十三年。

刚到警卫排时,我心里一个劲地想着早一天见到主席。可谁知那天主席却到我们班来了。见到主席,我紧张得不得了,立正、敬礼喊过之后,竟忘了让大家坐下。主席见我们都立正站着,忙笑着招呼大家坐下,挨个询问每个人的情况。主席问过我的名字,又问我会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我说,前面两个字能写,后面这个“玺”字不会写。主席就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你这个名字呀好也不好。玉玺是什么?那是皇上手里的东西,有了这个玉玺,皇上就可以统治老百姓。不过,这个玉玺也不太好,你想想,玉玺老握在别人手里,不自由嘛!”

主席说完就笑了起来,我涨了个大红脸,忙说:“那请主席给我重起个名吧。”主席连说:“那怎么行,你的名字是爹妈起的,你要是改了名,将来革命胜利了,让家里人到哪里去找你哇!”

主席谈笑风生,打破了紧张气氛,整个屋里充满了欢快。我几天来的紧张心情全都烟消云散了。

“老百姓敢批评军队,这是天大的好事”

那一次,主席骑马外出作报告。下坡时,发现一位老大爷躺在路边,病得很历害。主席连忙下马,和大家一起把老人扶上自己的马,并让一个同志把老人送到部队医院,自己步行赶去做报告。

那些日子里,主席和大家一样,过得很艰苦。主席身体不好,我就和公务员、管理员商量给主席买了一只老母鸡。不料,还没等下手,就被主席发现了。毛主席向我们几个人追问道:“这鸡是从哪里弄来的?”我说:“用伙食费买的。”主席严肃地对我说:“你们就没为老百姓想想,人家留着鸡还要下蛋,用鸡蛋去换盐哪!老百姓多不容易,以后这样的事再不能办。”

1940年秋,毛主席在杨家岭住处的会客室里,召集了一次由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主要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开会前,主席拿出“大刀”牌香烟招待大家,有个干部说:“老百姓对我们有意见,动不动就要拉我们见主席。”

主席听了,严肃地环视了一下在座的干部,意味深长地说:“我看啊,老百姓拉你们来见我,这是件天大的好事。”主席轻轻地吸了一口烟,又说:“开天辟地以来,中国几千年历史,都是老百姓受官府衙门的气,受当兵的欺侮,敢怒不敢言,有气往肚里咽。现在老百姓敢给我们提意见,敢批评军队,这说明老百姓把我们看成是他们自己的军队,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变化啊!”

毛主席讲到这里站了起来,又说:“你们想想,从古到今,哪有老百姓敢这样批评军队的?哪有民议军这样的事?我们边区的民主已经深入到了群众中了嘛。你们懂得历史,你们细细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个理?”

大家听了主席的一番话,心里一下就亮堂了,都纷纷争着发言,做自我批评,把座谈会开成了个民主批评会。会议开了很长时间,快结束时,毛主席给大家递着烟,高兴地说:“我看呀,我们边区政府的民主建设工作成绩大得很哪,要不然群众觉悟咋能提高那么快?我想,我们军队有广大群众做老师,搞起工作就不会犯大错误,边区大有希望嘛。”

不久,在留守兵团所属部队中就开展起了“拥政爱民”活动。接着,地方政府也组织老百姓搞起了“拥军优抗”运动。短短的时间内,边区的军政、军民关系就换了个样。军队和老百姓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了。

“好,终于打起来啦!”

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那些日子里,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蒋介石连续发动了几次反共高潮,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为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毛主席以惊人的毅力,日理万机,废寝忘食地工作着。

主席每天早晨四五点就寝,九点钟起床。洗漱后,在院子里散步约四五分钟,接着阅读重要电文或报告。我们事先把必须经他过目的文件按先后顺序摆在小方桌上,他阅一件批一件。批示的内容大都是如何处理、由谁处理。多是用铅笔和毛笔写,以铅笔为主。早饭后接见来人,和他们谈战争谈工作,谈生产谈生活。每天如此,无特殊情况,一般不变动。

中午饭后,主席和衣在沙发上躺一会儿,休息时间是短暂的。下午修改由中央发给各地的电报稿,有时修改《解放日报》的社论。《解放日报》差不多每周发一篇社论,重要的他要亲自撰写。晚餐后,到室外散散步,时间顶多半个小时。回来,把当日的报纸看一遍,然后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晨四五点钟。主席的许多著作都是在夜里写的。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夕,毛主席三个昼夜没有合眼,他认为美国这个军事大国直接介入战争已不可避免。那些日子,我们常见主席脸上挂着笑容。12月6日夜里,正巧我值班,到早上四点多钟,主席说:“现在给我弄点饭吃,再弄点酒。”

主席大清早喝酒,实在是少有的事。我看着主席三天三夜没有休息仍然精神焕发的面容,心里猜测着发生了什么大事情。他见我直楞楞地站着不动,便问:“你为什么不去?”我说:“主席,您破例了。这样高兴,不知什么原因?”主席“哦”了声,答应饭后告诉我。过了一会儿,他说:“今晚等不到天亮,日本和美国一定会在太平洋上打起来。这对中国的战争将是一件好事情。”

当时我的水平很低,无法想象太平洋战争会给我们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带来什么影响,但凭着对主席的敬仰与忠诚,认定这必然是一件好事情。主席临去休息时叮咛我:“过一会儿,博古同志来电话,一定要告诉我。”(博古当时负责新华社的工作)

主席刚躺下一个小时,电话铃响了。果然是博古同志来的电话,他要找主席讲话。我赶紧去叫主席。主席极迅速地从床上下来,拿起了耳机。“喂……太平洋,啊……已经开始了?!……好,好,打起来啦!终于打起来啦!”

接完电话,主席哈哈大笑起来。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时间,与毛主席判断的时间,几乎完全吻合,这是多么英明的预见啊!

“再学两年才行”

主席做报告、演讲时,经常不拿稿子,出口成章侃侃而谈。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在我们团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上。主席面对干部战士,心情沉重地讲了一番话,这些话就成了后来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

到主席身边工作后,我深深感到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就抓紧一切空闲时间学文化。有一次主席问我:“你们单独有没有报纸?”我说:“没有。就是有报纸也看不完全。我们正在抓文化学习。”

主席笑了,说:“看报纸也是学习文化的好机会嘛。我这里有报,你们拿去看,当天报纸要看三遍。”

从此,我每天硬着头皮看报纸,不懂的地方就先记下来,然后拿去问别人。很快,《解放日报》我竟能读通了。

马列学院毕业的一个学生,二十多岁,很想见一见毛主席。他第一次来,我说主席没有时间,第二天又来了,还是被我惋言谢绝了。第三天他又来了,说什么也要见上主席一面,我只好把这事报告给主席。主席说:“让他进来吧。”

我们做警卫工作有一条规定,凡是生人来找主席,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在场,以保证领袖的安全。毛主席和那位学生的谈话开始了。

“你学了多长时间?学些什么书?”主席问。那位青年回答:“两年,马列主义的书。”主席进一步问他:“马列主义由几个部分组成?”那位学生象背诵课文一样,说了一阵。主席笑了:“你背得很熟,问你几件事好吗?你说,人为什么要吃饭?人为什么要休息?”学生不知怎么回答了,好半天吱吱唔唔,又问了几个类似的问题,还是答不出。主席意味深长地说:“我看你还没有毕业,要再学两年才行。不然,群众不懂你的那一套,你也不了解群众,没办法工作啊!”

拜年

提起四五年春节毛主席给陕北老乡拜年的事来,石玉玺老人的兴致总是那么足。可能是因为这个春节和抗战胜利同年的缘故吧,四十七年过去了,那年拜年的情景,至今还深深印在石老的脑际中。

那天一早,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带着礼物,来到了枣园乡政府。主席握着杨成福乡长的手,满脸喜悦地说:“杨乡长,你们辛苦了一年,这年可过得好么?”“好!好!主席和首长们好!”

进屋后,杨乡长又是递烟又是沏茶,一直忙个不停。周副主席走到杨乡长跟前,笑着对他说:“老杨啊,你就不要忙啦。主席是来给乡亲们拜年的,你就领我们到各家给大家拜个年吧。”这可把杨乡长急坏了,连说:“使不得,使不得。”过了半晌,又喃喃地说:“毛主席,你工作这么忙,还想着乡亲们。我看,主席就用不着挨家挨户地拜年了。我一定把主席和首长的关怀转告给大家。”

毛主席笑着说:“拜年还要找人代理么?我说杨乡长啊,你这个主意可是出得不大妙呀。我看,还是赶快领我们去吧。”杨乡长是个聪明人,他拍了几下脑袋,想了个点子:“要是现在就去给乡亲们拜年,有些人不一定在家呀。我看,还是把每家的家长请到乡政府里来。一来主席都见着了,二来显得热闹。”

主席听了杨乡长的话,转过脸问周恩来:“怎么样?”周副主席赞许地说:“我看这样好。”于是,主席就对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说:“那你就和杨乡长一起去请乡亲们,就说我请大家,能请的都要请到。”

杨乡长高高兴兴地出门了。老乡们一听说毛主席要给大伙儿拜年,一会儿的工夫就全都跑来了。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站在大门口,亲亲热热地把大伙往里面请。 (未完待续)

(下周二续完·插图题图·鲁强华)

刊头设计 蒋韶佶

本版编辑 周矢

上篇:没有了
下篇:广告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2/7/1992070704-2.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2-07/07/08602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