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巴掌大的报纸《家》报

2023年09月01日

黄金山

我的面前放着四期《家》报,它们分别出版于1990年10月15日、1991年3月31日、8月31日和12月15日。

这份《家》报是杭州楼时伟家庭主办的。

这是一份只有巴掌大的袖珍小报,总面积仅为18.9公分×13.3公分;还因为它是由一个家庭主办的,俨似大报一般的铅印——激光照排报纸,这在我国是前所未有的。于是,楼时伟和他的《家》报一起,创造了一个“中国吉尼斯”纪录。

《家》报问世后,反晌热烈。一时间,《现代人报》、《东方时报》《中国青年报》、《长江日报》、《贵州日报》、《山西日报》、《家庭》杂志、《青年知识报》、《现代保健报》、《现代家庭报》、《家庭与生活报》、《扬子晚报》、《收藏家》等全国数十家报刊作了报道。《家》报“创刊号”还被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收藏。于是,《家》报主编楼时伟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

今年39岁的楼时伟,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三口小家。

比他小一岁的妻子吴晓笙,是杭州小吕宋百货商店柜台组长,浙江省劳动模范和浙江省七届人大代表。1990年,她被推荐参加全国十佳营业员评选活动,获提名奖。她的事迹被收入《中国柜台明星》一书。

儿子楼可,今年10岁,上小学三年级。

楼时伟走的是一条集报——写稿——办报的道路。

他原在杭州一家丝织厂当生产调度,其间,他迷上了集报,八年来,他集了六千余种报纸,建立了“家庭藏报室”,并向社会开放,1991年5月9日晚,浙江电视台“众安桥”节目,播放了“楼时伟家庭藏报室”专题片。他从1980年1月开始写作投稿,因其勤奋钻研,新闻敏感性强,故而写出了一批影响较大的稿件见诸报端,有十余篇(幅)社会新闻稿件,摄影作品获奖,在杭州小有名气。他写的《四“龙”四“凤”喜相会》荣获了《家庭与生活报》“沱牌杯”新闻有奖赛唯一的一等奖。调到杭州《健康导报》后,他更是如鱼得水。但是,楼时伟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他想起中央电视台、《扬子晚报》曾报道常州陆平办的油印家庭小报《幽兰》,突然萌发了办份《家》报的念头。“为有限的空间增添情趣;为温馨的乐屋添砖加瓦;为小小的世界锦上添花。”(《家》报“创刊词”)

楼时伟是一个富于创新的人。你办油印小报,我就要办个铅印、激光照排的,而且是全国最小的。

1990年10月15日,由杭州楼时伟家庭主办的《家》报“创刊号”终于面世。

这份《家》报,是“限于家庭成员亲朋好友间传阅”的。第一期仅印了八百份。

我国现今约有万余名集报爱好者,这些集报爱好者又特别青睐各类珍奇稀少的报纸“创刊号”,印数极少的《家》报,无疑成了各地集报迷渴望得到的珍品。《家》报刚刚问世,集报迷们纷纷蜂拥求报,这对于本身就是集报迷的楼时伟来说,很能体会求报者的心情,做到有求必应。但毕竟“僧多粥少”,据说在上海《家》报的黑市价已经高达20元一张。

让我们看看楼时伟的几期《家》报吧!

“创刊号”上头版头条新闻是“集报六载成了富翁,楼时伟家藏五千传家报”,报道了楼时伟自己痴迷集报并收集到解放战争时期出版的《救国时报》、《晋察冀日报》和老山前线《战地小报》、《猛进报》等一批珍贵稀少报纸和其它众多报纸的情况。此条消息一旁,还配发了著名漫画家庸非为楼画的集报漫像。

“勤奋是关键,集报帮大忙,本报主编写稿见报突破千篇”是发表在“创刊号”一版“报眼”位置的又一则消息。

楼家原先居住紧张,三口之家挤在16平方米的斗室里。为此,妻子动了脑筋,将占地2平方米的双人沙发挪走,破费120元换上两张折躺椅。平时让躺椅“立壁角”,有客登门则让它“躺下”,吴晓笙这个“买平方”的点子,在“家庭管理”栏目中见报了。

真是幸运,1991年3月9日,由吴晓笙单位分配的32.5平方米的新居,替换了那16平方米的斗室。在我国住房还很紧张的情况下,这对“豁然开朗”(居住面积翻了一番还多0.5平方米)的楼家自是大喜一桩。于是,“昔日三代挤一堂,今朝一家住三间,我家庭本月乔迁新居”,自是喜气洋洋地登上了《家》报第二期头版头条。同年10月18日,楼家的现代生活“更上一层楼”,因为这一天,“乐屋装上了‘顺风耳’”(《家》报第四期三版头条消息)电话号码为647325。

时下小青年恋爱,挽臂搂腰成了一种时髦,可楼、吴二人那会儿“彼此之间都把握一种距离”。那时,吴晓笙还在农场小学教书,某年春,楼时伟应吴和她同事之邀,参加学校在三潭映月的春游。那天下午,大家玩累了,正坐于湖边憩息,“不料我俩那个‘情投意合’的镜头恰被靳老师捕捉到,他不失时机地按下了快门。后来,他把照片洗印好送给我们,我俩方如梦初醒。”十多年过去了,昔日被人偷拍的那张“恋爱时节”成了楼家像册中的珍品。这篇“偷拍之作”的照片故事,加上照片配发在《家》报上,恐怕读者看了也会勾起自己“那会儿”的甜蜜记忆哩!

两帧照片,一个“老子”(楼时伟)一个“儿子”(楼可),都是“棉袄、尿布、毛线帽;凝神、翘嘴、小光头”。“老子”测验“儿子”:谁是“老子”,谁是“儿子”?不料儿子从《十万个为什么?》上找到了答案:“照片时间放长要发黄。”就手指发黄的照片肯定地说:“这是爸爸!”读罢《家》报“认父”一文,谁不夸小家伙机灵呢?

机灵是“智育”的体现,《家》报第三期头版头条刊登的“楼可捐款帮助同学重返校园”的消息,则反映了小家伙“德育”的心灵美。

消息说,1991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我想上学”的求助募捐广告。陕西镇安县贫困山区和湖北罗田县大别山区两位品学兼优的小学生,因家境困难而失学。他俩代表我国贫困地区一百多万失学孩子发出了“我想上学”的呼声。这些孩子的困境引起楼家的关注,楼可在看了广告后,对这些陌生的同学表示同情,并十分乐意地接受了家长的建议,将奶奶送给他过九岁生日的20元人民币,赶在9月1日开学前寄给了北京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由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将款转交失学同学。

“收集四胞胎资料是户主(楼时伟)的爱好,目前已收集到江苏无锡、浙江杭州、山东济南、黑龙江绥北、湖南宁乡等七家四胞胎图片资料。图为户主与杭州‘四朵金花’在一起”。——这是《家》报上的一幅图片新闻;

“老子”楼时伟吃饭时看报,“儿子”楼可吃饭时看书。老子教训儿子道:“吃饭为啥看书?”儿子反击老子:“你为啥看报?”一一这是《家》报上的一幅题为“上行下效”的温画;

“刚刚做了新郎的南京许华(户主表弟),已于上月告别新娘嵇勤和母亲,赴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继续深造。许华在北京巧遇户主时称,他将是《家》报的第一个‘驻外记者’。在加期间,他将为《家》报提供他在海外的学习生活见闻。”——这是《家》报上的一则消息。

纵观《家》报,从版面设计、标题制作到插图、照片都是上乘的。其栏目有“乐屋”、“家庭管理”、“家庭档案”“家庭趣闻”、“左邻右邻”、“八面来风”、“名人说家庭”、“简讯”、“日记”、“漫画”、“摄影”等10多个。文章更是短小、精悍、清新、自然、幽默。读来叫人感到情趣盎然,爱不释手。

难怪湖南幸跃陵和四川成都张萌本分别至函《家》报称:

——《家》报创刊词说:“我们都有一个家,愿《家》成为大家的家”

——身处千里之外的家,不也正感受《家》的良好祝愿么?!作为小小报,《家》有特色,有趣味。神机妙算的“禁烟记”、幽默风趣的“认父”,无不使人感到亲切、真实、生活味十足。而“买‘平方’”,又让人认识一位“妙管家”,“日记一则”刚叫人领略了父母的深情,三口之家,折射出时代的风貌。透过《家》,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和谐气氛的幸福之家。

——我和楼君非亲非故不一家,万水千山之外有幸读到他的方寸之《家》,好似一脚踏进他的“家”门。《家》报虽是些细小末节,琐碎杂事,却给人以情趣、欢快、天伦的享受;又给人以处事之道、治家要方、生活之路的教益。方寸在手,春风扑面,我迷恋西子湖畔这一《家》。

此文写到最后,还要告诉读者的是:楼时伟被北京推出1991年集报界十大优秀人物之一;《家》报的主办家庭楼时伟一家,经省、市、区、街道四级妇联推荐,将以家庭集报藏报用报为特色,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好家庭”(裕华杯)评选。评选活动是由全国妇联和中央电视台《家庭》杂志社等联合举办的。评选结果将于92年10月揭晓。我们祝愿楼时伟一家荣登金榜!

(摄影

宿丰)

上篇:没有了
下篇:“星光灿烂”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2/8/19920804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2-08/04/08649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