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七的年纪,黑黑的脸膛,中等微胖的身材。眼前这位朴朴实实的关中老汉,就是上月被推选为省劳动模范的渭南市石油公司经理扁建华。两次采访,对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办好企业的“三本经”
事业至上
“人生在世,事业为重。”扁建华参加革命40多年里,无论是在供销社、商业局工作,还是在乡镇任主任,他总是坚信这一人生信条。1984年,年近半百的他出任渭南市石油公司经理,带领30多名职工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这是什么公司啊?几座矮屋,两辆旧车,杂草丛生,鼠虫出没。此地5年前原来是全市唯一的老油库,但由于设备简陋、安全设施无保证,被上级宣布停止供应油而报废。从此渭南市石油由外县代供,往往一年原油购回量不足计划指标的半数。为了在这座报废油库的废墟上建设一个新的石油公司,满足城乡人民“油!油!油!”的呼唤,扁建华身先士卒,带领干部职工一道清除垃圾,铲除杂草,粉刷墙壁,刷新油罐,搭起了新店,开始了石油供应。在次年的企业基本建设会战中,他处处精打细算,全力以赴革新设备,带领职工坚持油罐自己刷新,设备自己维修,凭自己的双手自搬自运自装自卸,仅此一项为公司节约资金13.5万元。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就跃入了省级优秀油库行列。
用户至上
荣誉并没有使扁建华满足、陶醉,每当他看到单位要油、农田干裂、四轮停转、船只停渡的情景,更激起他把油送到乡下、解决购油难的紧迫感。
1986年12月,公司打响了一场把石油供应网点延伸到农村去、到乡下建立加油站的大会战。数九寒天,扁建华带领职工搭起“瓜庵子”,住进牛毛毡棚,为加快农村油站建设奋力拼搏。短短一个月,就建起了4个农村加油站,并很快开始了农油供应。到1989年11月,先后在全市农村建成8个加油站,把城乡连成一片,形成四通八达的石油供应网络,省上还特地在渭南召开了全省石油网点下伸经验交流会。
为了把农油送到群众手里,老扁亲自主持制订了严格的《干部职工守则》,并积极从自身做起。一度偏远山区两个无电乡反映买煤油难,他立即组织职工送油下乡。一年夏收农民反映挂钩柴油买不到,“倒爷”趁机发横财,老扁闻讯出动两辆挂钩柴油车,深入渭北14个乡镇的175个村组,为农民上门送油40吨。他还广开门路,先后和全国30多个石油生产、经营企业发展横向联合,广开油源,缓解了石油供应紧张的局面,而且使网点增长,销售利税逐年翻番。
职工至上
“领导,就必须把职工的冷暖挂在心上。在经营上讲用户至上,在单位内就是职工至上。”这是老扁认准的一个理。基层加油站建成后不少职工远离城市,为了使他们安心工作,公司给下站职工每人浮动一级工资,购置了电视机,配备了摩托车。各种福利优先照顾,使油站职工乐于在基层加油站工作。近年来公司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为职工操办婚丧嫁娶。老扁还多方筹集资金,为职工修建家属楼和单身宿舍楼4栋,给每个职工购置了一套液化气灶,修建了茶水炉、洗澡间、配备了保健箱、开办了托儿所、设立了文化室。职工们体会到企业的温暖,甘心情愿为振兴企业出力流汗。
忆往昔破房低屋,看今日车水马龙。经过扁建华和全公司职工8年的拼搏,现在的渭南市石油公司已拥有固定资产160万元,输油、检验、销售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成为渭南市商业系统唯一的省级文明单位。
(石工 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