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僻的华县车站前有一个乡镇医院——杏林卫生院,寒酸之至,10间厦房,7间大房破败不堪,医疗器械仅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和一架旧显微镜,外债6000元,18名职工月月为领工资头痛。每见这样的烂摊子,病人一斜眼——“这还能看病?!”——这是过去,现在这家医院,新楼高耸,设备精良而齐全,门前病人攘攘,年利润已高达30余万元。这一前一后,一天一地变化的魔力何在?在一人,一个女人,她叫刘春秀。
(一)
刘春秀1987年接手这个烂摊子,时年30岁,人虽年轻,却很有心计。她决定用三个办法让杏林卫生院旧貌换新颜。别人不信,她说——走着瞧!
第一招是全天候门诊和外聘有“绝活”的大夫。全天候门诊也叫24小时工作制,医院节假日、星期天、深更半夜大门敞开,每日每时每分每秒全院各科室各部门都有人值班,这为全省首家。这一招满意了全社会所有的人,因为大家烦透了各医院的星期三下午的关门学习和节假日锁门的制度,每个人生病并没有规定时间啊!接着,刘春秀先后聘来了“肝炎克星”郭德利、宝鸡市第二康复医院内科权威张维禄、全省闻名的眼科大夫罗仁民、痔瘘专家张鹰……真是人才济济,各有独持绝活,不信竞争不赢!
(二)
现在该在管理上做文章了,但谈何容易!管理的关键在管人,那个人身后没有一线网,你能严得?——“严得!”刘春秀黑着脸说。一天,注射室两个员工擅离岗位,双双上街买面。更令人气愤地是这两个人私自减少病人用药剂量,将注射药品贪污。刘春秀没有犹豫,按规定把其中一个临时工辞退了,把另一个当月奖金工资全扣了。这下捅了马蜂窝,这两人的“腿”一个比一个粗。镇领导找刘发难,县上领导找刘谈话。刘春秀脖子一梗:“我刘春秀软不吃硬不吞邪不信!”不信好,更可怕的还在后头。一天,三辆摩托咕嘟嘟地开进卫生院,上面横着三条汉子,光膀子,纹身龙,气氛骤然变紧。这三位是赫赫名声的“镇县虎”。三人跳下摩托就恶着声叫:“刘春秀,刘春秀是那一个,壮个胆走出来!”刘春秀此时正在诊疗室,她不慌不忙地走了出来:“我叫刘春秀,找我有何事?!”凛然一身豪气。其中一个地痞拿着刀子逼近她:“你把我干姐的工资奖金给我付清!”“不可能!”“那就要你的命!”“你没有这个胆!”这时全院职工手持棍棒、剪刀、小板凳,紧紧围在刘春秀周围,并也一哇声地喊:“你没有这个胆!!”吼声雷动,三条“镇县虎”一看形势不妙,便急惶惶地溜了。
(三)
医院秩序有,身怀绝活的大夫有,再剩就是给患者以兄弟姐妹般地爱了。在杏林卫生院,不管你是工人、农民、干部、领导、生人、熟客都能得到亲人般地接待,刘春秀更是以身作则。这还是1987年深冬的一件事情,一天晚上刘春秀正在值班,下届乡甘村一位孕妇从华县火车站下车后突然临产,经检查是横位,需剖腹。医院当时不具备手术条件,刘春秀立即从食堂借来一辆架子车,独自把孕妇送到县中医院。孩子生下来后,母子无人照顾,刘春秀就用自己的钱买来卫生纸、营养品,给产妇做饭、洗衣,直侍候到第二天下午家属来。这一家人为了使自己不忘刘春秀的救命之恩,便给孩子取名叫杏春。
本报记者 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