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拼搏与奉献之歌

写在渭河电厂四号机组并网发电之际

2023年09月01日

陕西缺电已不是新闻。

来自各方面的要电呼声无情地证实了一个严峻的现实:陕西日缺电量800—1300万千瓦时。电力的不足已成为陕西国民经济欲快速发展的一个羁绊。

1987年秋,陕西省政府毅然做出决定:节衣缩食,集资办电。翌年,国家计委同意立项,抢建渭河电厂。于是,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一座装机规模为4台30万千瓦的现代化大型火力发电站破土动工了……

1990年,渭河电厂安装工程全面铺开。承担工程安装的西北电建三公司是一支经历坎坷,能拼善战的老牌专业队伍。30余年来,他们的踪迹遍布塞外戈壁、黄海之滨,仅为陕西就建设了5座大中型火力电厂。

这支曾经在60年代承造了渭河电厂一期工程的队伍,此次重返渭水河畔,便强烈地感到:今昔非比,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场硬仗,恶仗。

抢4000道高压组合焊口是三公司人进点以来的第一战役。

7月的建设工地上,骄阳似火。一溜溜排开的锅炉管排在烈日的暴晒下,温度高得灼人。按照正常的施工进度,他们一月只能组合焊接2000到2500道焊口,如今,陡然增加到4000道,怎么办?只有去拼去搏。

盛夏里烧电焊腰背受烤,滋味真不好受。工人们脸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汗水似断了线的珠子,顺着脸颊,脖子、前胸后背一股股往下淌,每完成一道焊口,工作服都能拧下滴滴嗒嗒的汗水。热得实在受不了,男同志们好说,甩了衣服,赤膊上阵,可女将们就惨了,严严实实的工作服,捂得身上长满了痱子,痒得叫人揪心难忍,就这样她们依然不让须眉,和男同志们较着劲地干。

王兴信,这位年过半百,身患多种疾病的焊接工地党支部书记,也重新握起了焊钳,带头冲锋陷阵。

边俊巧,电力系统的优秀女青年,刚刚从江苏连云港电厂调到渭电工地,行李顾不得打开,借了一身工作服,就一头扎到工地。

梅世虎,陈永刚、崔有良……这些身强力壮的汉子,更是不含糊,全身心地投入焊接,连吃饭的时间都是利用管口预热加温的空闲进行。

他们就这样一口气干到了7月30日,一清点焊口,还差23道。此时,天降了暴雨。待大雨稍停,他们又握起了焊把,为了保证质量,不让零星雨点落在焊口,他们采取了3人一组,一人打伞,一人用硬纸片遮盖焊口,一人焊接。时间一小时一小时过去了,分不清你我他,更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就这样他们在雨中焊了5个小时,楞是提前一天超额31道焊口完成了任务。

翌日当祝捷的鞭炮响起时,人们简直不能相信。电建总公司党委书记赵均平激动地把三公司人这种拚劲概括为:4000焊口精神。 (下转二版)

上篇:《抵不动》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2/9/1992092601-2.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2-09/26/08736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