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抢四大工程形象的战斗正赶在1990年严冬,那年冬天格外寒冷。为了电厂早日建成,三公司人冒着严寒上。站在几十米高的锅炉钢架上施工,犹如掉进冰窟窿一般,穿两件棉衣还冻得人浑身直起鸡皮疙瘩,刚刚流出的青鼻涕,立刻被冻成白花花的冰渣。夜深了,阵阵朔风更是如刀似剑。平日总为工程进度而叫喊的领导这时不忍心了,把工人一个个从施工现场往下拖,就是没人动窝。当新年钟声敲响时,锅炉水压、汽机扣盖、厂用受电、化学制水四大工程形象都如期完成。
然而,渭河电厂的建设不仅是要拼工期,更重要的是要确保工程质量。
汽轮机是电厂的心脏,结构复杂,安装工艺要求高,历来是行家衡量安装质量水准的尺子。渭电三号机组在测定推力轴承纵向间隙时,见图纸上对外加力10吨有明确规定,感到为难。因为他们自建厂以来,对这个力都是凭经验估摸的。怎么办?传统的方法显然无法保证质量。掏钱买?还没有听说有测定这个力的仪器。为这事包洪林、胡子恩、王建中一班人心急如焚,昼夜研究,终于,想出了一个土洋结合的办法,制造了我国第一台“推力轴向间隙测力计”。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机组安装的准确性、科学性,实现了他们的诺言“不留一个问号”。可谁又能知道:当汽轮机以全优的质量扣盖一次成功,创了全国同类机组92天扣盖新纪录的掌声、锣鼓、鞭炮响起来的时候,他们却“倒”在工具房,鼾声大作——他们太累了,无力气欣赏自己创造的“成就”,无力气接受别人的祝贺。
渭电三号炉高过管排更换正赶在抢四号机组锅炉水压、汽机扣盖、厂用受电的节骨眼上。高过管排更换是渭电工程中最窝囊的一件事,由于制造厂的疏忽大意致使管排受腐,为此,三号机组在1991年9月6日并网发电之后,一直处于被迫带病运行发电。为确保机组满负荷“健康”发电,局里要求60天之内必须完成高过管排更换以及检修任务。
这无疑是对三公司人的胆识,智慧,能力的一次全面考验。三公司人也下了决心:要打出三公司人威风。
起重工万强参加突击队后,日夜连续工作,连回趟家告诉一下市里工作的妻子的时间都没有。妻子不放心特意赶到工地来看他,可等到晚上10点多仍不见他的踪影……
电焊工戴容喜接到母亲病重的消息正值最紧张的时刻,他什么也没说,握紧了手中的焊把,把对母亲的思念全部融在了点点的焊花中……
炉钳工周安林的妻子在外学习,中途特意回来为他改善生活,左等右等不见人影,失望而去。几天后她再次跨进家门时,锅碗竟然未动地方,饭采全发了霉……
有这样的同志,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还有什么样的任务不能完成!
1992年6月28日,渭电三号机组正式移交生产;同年9月20日四号机组又顺利并网发电。
三公司人为西北电建史写下了灿烂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