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渭南地区工商银行把帮助企业挖潜、盘活资金存量作为今年支帮促工作的重点,帮助企业复活凝滞资金7000万元,使部分企业因此走出了困境。银行信贷资金也逐渐走上了安全——流动——效益的良性发展轨道。
资金流动才能出效益。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流动资金不畅或滞流现象却非常严重,仅渭南地区工商银行年初对部分开户企业潜力底数调查表明,就有2.68亿元的资金不能有效利用,相当于这些企业贷款量的30%,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渭南工行在今年初就将“点石成金”,帮助企业挖掘潜力、盘活资金存量作为信贷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他们首先断了企业吃银行贷款大锅饭的念头,若要贷款,得根据其内部资金使用情况经三级审查后方可办理。为“逼”其就范,年初他们就根据各企业上年决算报表和银行综合信息情况,确诊出企业潜力的分布状况及成因,定出措施,与企业签订以盘活资金、压缩不合理占用为主要内容的资金管理目标协议书,并专门设置了情况监测表,按月按季检查执行情况,对落实不力的,坚决予以信贷制裁。有些企业开始认为:银行不给钱叫什么支持!但一段时间实践后,便悟出:原来靠自己的骨头也能造出血来。韩城市罐头厂1991年来亏损150万元,银行投入的45万元贷款也出现了风险,经工行多方调查,提出削价让利、弥补淡季缺口、更新包装等建议措施,督促企业落实后,上半年该厂就扭亏为盈,银行贷款也相应化险为夷。
该行还采用“连环清欠”等办法,在不增加一分钱贷款规模的情况下帮助企业复活流动资金,仅上半年10多次的清欠活动就清理贷款拖欠3963万元。
与此同时,该行还选派了几名业务技术过硬的信贷人员到亏损大户兼职经营副厂长,直接在企业腹内运用金融杠杆调节资金流向,加大了工作力度。
目前,在工行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渭南地区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已分别盘活凝滞资金2500万元和4500万元,其中近半数资金已用于企业增补流动资金,扩大再生产。全区现已有15户大中型企业扭亏减亏,走出了困境,工行原投入所形成的2355万元不合理贷款也摆脱了风险,开始正常流动。
(本报通讯员 田雅鹤
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