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三
中国人缺少幽默,是因为中国人在几千年的重压下生活造成的。这种重压,首先是封建礼教的束缚。中国的规范太多了:男女授手不亲;非礼勿言,勿礼勿视,非礼勿听;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等等等等,几千年来一直如此。这些规范往往是把某一点失误放大,是专门用来束缚人尤其是束缚青年人的。如此这般,中国人幽默不起来。其次,中国人太穷,为生活计不得不疲于奔命。时刻操心衣食住行,你幽默个什么?
中国人缺少幽默,这话不够全面不够精确。相声源于中华,相声的本质是幽默。你到北京走一趟,就会发现北京人连吵架也很幽默。电车上你听两个人抬杠,由不得想笑。讲个俗不可耐的故事:一青年人上电车,耐不住挤放了一个屁。紧随之上车的一位姑娘随即朝门外啐了一口表示愤慨。那青年并不道歉,却说:“嗨,连咳儿也吃了?”我当场见到听到这一出小剧,由不得卟哧一声笑了出来。故事虽然俗,幽默感却跃然车上。
无论因为旧礼教束缚还是因为穷于奔命,于今这两条皆不再是理由了。因此中国人已开始学习幽默,掌握幽默。中央电视台的“话说北京”节目,用北京方言讲北京人的衣食住行,解说词的字里行间就充满了幽默感,绝大部分观众是每段必看每段必听的。联系到人人爱看小品的习惯,可见,中国人不是不喜欢幽默,也并不缺少幽默细胞,只因为刚刚意识到,还来不及普及罢了。
但可惜,并非人人意识到了,尤其是年轻人。
如今的中国,年轻人似乎火气特别旺。自行车撞了人,头一句便是“找死呀你!”挤电车踩了脚,一开口就“你眼瞎啦?”如果换上幽默者遇到此事,自行车撞了,他会说:“嗬老弟,咱这车是加重的。”被踩了脚,他就说:“对不起,担搁你下脚了。”这么一来,既发泄了自己的情绪,对方听了也一笑而表示谦意,岂不省掉一场争吵?争吵令自己生气,何必?
学会幽默需要练习。闲空时在家不妨时时事事注意排练。与父母兄弟同学同事相处,行事对话都选择一下幽默手段,长此以往,你的幽默话就脱口而出了。
幽默不是油滑,这个度不好掌握,需要自家细细揣摸才是。
幽默也是一种潇洒。掌握幽默的人,连找对象也比别人容易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