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柳江河
改革就像大浪淘沙一样,在各个企业发生了变化。优胜劣汰,又成了衡量企业改革的一把尺子。于是,一些“劣者”被纷纷淘汰掉,而这些人中,女性又首当其冲了。
前不久,省总工会女职工部在62个单位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有1243名女职工下岗。
如细分析这些女职工下岗的原因,一些问题又不得不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因孕期、产期、哺乳期、身体不好的有629人,自愿下岗的152人,超编不得不下岗的61个,个人素质差、不称职的41人,还有其它原因。显而易见,有50.6%的女职工下岗是因身体或生理原因造成的。而这些女职工中有80%以上的年龄在35岁以下。这个年龄也正是她们生育孩子、哺乳孩子的时候,也恰恰是她们应该发挥青春活力的时候。可为了担负繁衍人类自身生产的重担,又影响了她们个人的前程。也正是女职工生育问题,一些劳模、三八红旗手、标兵、能手又像大浪淘沙一样,当成“劣者”被淘汰下了岗。
当然,女职工下了岗还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安排。在问卷调查中,只有15个单位有安排下岗女职工的具体办法,36个单位有想法,剩下的单位领导连打算也没有,不知所以然。可见鉴于领导者的这种思想状态,加之客观上的其他原因,致使调查的1243名下岗的女职工中,仅有16人被安排在“第三产业”重新工作,有极少数女职工自谋职业,而大多数女职工却整日闲在家中,等待着、期盼着。她们不但成了家庭的包袱,也成了社会的包袱。
女职工下岗是个现实问题,不应回避,这与企业引进竞争机制这一因素是分不开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岗人员也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解决女职工下岗后的安置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问题。以笔者之见:首先应该抓女职工生育价值补偿这个问题。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的65个市县实行了女职工生育价值补偿的办法,6个省和50多个市县提出了生育补偿的方案。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但使企业不会因女职工生育而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益,企业也不会因女职工的生育问题而把她们淘汰掉,女职工也不会因生孩子、哺乳孩子而丢掉工作;
其二,大办第三产业。一些单位对下岗的女职工办学习班,以提高她们的思想素质、技术素质,这未必不可取。但办完学习班,又该怎样安置她们工作呢,却又拿不出办法来。因此,企业应根据女职工心灵手巧等特点,给她们以用武之地,大办第三产业。作为组织应给予扶持和帮助。待其走上正轨,再为其“断奶”,让她们自觉去参与社会竞争;
其三,女职工要克服自身的依赖、等靠思想,彻底转变思想观念。要自谋出路,自闯天下,这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