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近期报纸,最引人注目,最引起人们话题的,当属招聘人才的广告,其言辞之恳切,条件之优惠,一家赛过一家,大有使人应接不遐之感。这实在是中华大地古今未有之盛况,多年不得解决的人才积压、浪费的死结已经松动。毫无疑问,这是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然结果,是值得庆幸的历史进步。
人才流动,是一件好事,然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落后地区、从国营大中型企业流向沿海发达地区及“三资”企业。这,又有些让人担忧,照此单向流下去,落后地区何以赶上发达地区?国营大中型企业何以搞上去?面对此情况,一些企业忧心忡忡,于是有的则采取断然措施:凡是科技人员,不论啥情况,一概不放,硬走的,概以除名论处!
这种做法,心情可以理解但难以奏效,这是明眼人都清楚的。硬卡住不放,无非是不给档案关系,可档案这东西现在似乎已变得无关紧要,那是死的,没有档案关系并不等于人才就不是人才了,用人单位固然要看某人过去干过什么,但关键是要看现在能干什么。而这,可以试,活生生的人岂是一纸档案就能卡死的?时代变了,你不给,不要就是了,奈何?
但也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要留住人才,先就得研究人才为什么要走。有人愤愤不平:这些人太不知足,这些年,知识分子的身价一高再高,调资、评职称、分房子、哪一样不占先?哪一样亏了他了?掉钱眼了!不错,招聘人才的地方大都有较高的经济收入。为什么人家收入高?因为人家效率高、效益好。再问为什么?答曰:有一套让人工作效益高的机制、政策。正是这样一种机制和政策,才是吸引人才去的真正原因。根源就在这里。这些年,知识分子政策确实落实不少,但有一样,却一直没有解决好,就是给他们创造一种能够全心全意干事业的环境和机制。事难干,成果难出,成为长期困扰知识分子的一块心病。知识分子普遍的一个心愿,就是要出成果,要有事业上的成就感。不了解这一点,永远不能理解他们。人家在你那里十年、二十年干不出名堂、发挥不了自己的潜力,即使给他较优越的待遇,他心里也是不平衡的,一有机会,当然要走。
指责他们,于事无补,也失公允;硬卡人家,效果不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最好的办法:一是切实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使他们能够安心的干事业、出成果、相信大多数人是能够安心留下来,毕竟,要干出大事业,还是大中型企业条件好。二是打破技术人员之间的大锅饭,对那些有发明创造和在新产品开发、工艺进步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敢于让人冒尖,再不能把工龄年头做为调资、评职称、分房子的主要依据了。珠海、深圳重奖科技人员引起的轰动很值得国营大中型企业深思。最后,对一些确实在本单位无用武之地、难以发挥作用的科技人员,干脆,痛痛快快欢送他流动,也不失为良策其实,这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办法。只许进,不许出,谁还敢进来?该走的能走,留下的也安心、舒畅。事物的辩证法就是如此,有关企事业单位不妨一试,天,是掉不下来的。
(贾永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