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孙见喜· 摄影·柳影
80年代初,古城西安成立了一批婚姻介绍机构,后来便几十家相约成立了“婚姻介绍所联合会”,一处登记还可横向找友。笔者查看了“婚介字(89)006号”文件,该文件将收费标准统一定为:登记费20元,翻本或看卡片每次5角,约会见面费每次两元,横向找友证为介出所收3元,介入所收1元。这个联合会中,最大的有三家:军人婚介所、老年婚介所和城墙婚介所。这三家也是古城上百家婚介所中最有工作成效的。军人婚介所登记的现役军人占登记总数45%,非军队人士在此登记者女多于男。以1989年为例,女920人男637人。由此可知不少淑女欲觅军人作夫君。最活跃的莫过于老年婚介所,该所主要为老年求偶者服务也同时接待中青年。该所登记主要以年龄区段划分,尤要说明的是本人子女和住房情况,不少登记者附有健康卡备查。老年婚介所租用一家剧院的舞厅每日下午举办交谊舞会,笔者采访的这天下午室外热浪灼人,这里却凉风习习,妙乐悠悠,舞伴们一对对正在酣处。笔者注意到这近百人的女性舞者中有一少半是中青年,问有关人员何故,答者说:“这有什么奇怪的?二十几三十几的女性找四五十岁的先生是一种时髦哩!”
占尽天时地利的要算城墙婚介所。古城的城墙是游览胜地,婚介所的几间房子靠墙垛搭起。该婚介所与城墙管理处有约,持登记卡者上城墙免费。特别到了夏夜,城墙上架起彩灯,一台台情人桌支起,供应各式饮料,音乐轻飏,求偶者望着万家灯火,郊外的凉风拂面而过,不是恋人也成了恋人。该所的最大特点是“自选”,三十多平米的大房子用隔板搭成橱窗,登记者的卡片按年龄职业划分先后依次悬挂,自选者交费后进去逐一挑选,选中的记下号码由工作人员与对方联系见面时间。
也有许多婚介所没有加入“联合会”,他们自定收费标准,自有一套吸引求婚者的办法和手段。西郊有一家“经理”是位三十多岁的女士,她雇了两个退休人当接待员,自己则频频在候约人中穿梭引线。她通知一批条件相当者某一日集中约见,说是有人邀约,来了则由她指点鸳鸯。人们散坐在花园子里,她时而附这个身边耳语一阵,时而到那个身边指点一番。求偶者心切,她就说某某还没有来,你先见见这一位如何,闲着也无事么!就这么三说两说,一个下午总有几对相跟着走向花木深处,谈成了七十元的成功费外还有喜烟喜糖,谈不成了交两元会见费也是个小收入。
笔者调查了多家婚姻介绍所,访问了许多失恋者,归纳众多的求偶者为什么频频的恋而无婚,不外有四种情况:
一、理想主义者。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莱蒙博士称这种人为完美主义者,这类人对生活的期望和要求过高,所以他们常常显得十分沮丧。莱蒙博士从一家日报上剪下一则征婚广告来说明完美主义者多么刁钻和执拗。这则征婚广告写道:“本人信奉基督教,白种人,金发碧眼,身高5.2英尺、体重100磅,性别女。欲觅年龄三十岁信奉基督教,有大学学历,对动物和人类有怜悯心,热爱大自然,爱好体育运动(但不要参加运动队),喜欢音乐、舞蹈、宗教和家庭生活的教授。要求对方不抽烟、不饮酒、身材颀长、身高在5英尺7寸至6英尺之间;头发浓密、没有胸毛;聪明、诚实、值得信赖、有幽默感,十分敏感;温文尔雅、充满柔情蜜意、愿意献身,鼓励并帮助他人,没有脾气或没有自我主义的毛病;并且,自身和经济都有保障,身体健康、爱整洁、绝对关心他人,办事绝对可靠。我信奉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如果你也是这样,并且有意的话,来信请寄82533信箱。请附上您近期的彩色照片和地址。”
可以想象,这样的征婚者,即使征遍天下,也可能仍旧孑然一身,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男人。查看婚介所登记的大龄姑娘,不少人有完美主义倾向。某大学38岁的女讲师,十年苦觅终于寻到意中人,结婚在即却偶然发现男的右胳膊上有个长毛的黑痣,顿时心下生变,后经同事说服,她同意让男的用激光烧掉这个痣,临手术,男的想,她连一个小痣都不容忍,将来家庭生活会好过吗?遂以此痣为“袖中藏珠”的吉物而拒绝了手术。两人关系告吹后,女讲师对人说是受了骗,说他连臂上的痣都不告诉她,将来能靠得住吗?这类完美主义者大量出现在婚介所和报刊征婚栏里,她们在生活中扮演着“小聪明、大糊涂”的角色。
二、实用主义者。这类人过分讲究生活实惠,所以在婚恋问题上也常常难以如意。我询问过一位大学的“博研”,他坦言自己征婚就是找老婆,不是找导师,不是找祖宗,不是找模特儿。他说:“女人不管外貌如何、文化如何,其实做老婆是一样的。女人再漂亮,生过孩子后一样样的乳房成了蔫布袋,好花难有百日艳,残败了都是一个颜色,关键是看谁残败了茎上有果实土里有根块甚至枝枝梢梢都是过日子的好材料,这样的老婆,终为优者。”说穿了他也不是找老婆,而是找一件工具,他要滤掉的是对方的独立人格,这对于当代女性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另有一位女士把实惠的基点放在性爱上,她说:“我找男人是当丈夫使的,不是要他来当教书先生。所以我将来的丈夫一定要高大黑粗、大胡子,最好有茂密的胸毛,这才是雄性的派头。我前夫是小白脸,没胡须,说话尖声细气做活慢慢腾腾,床上动作文皱皱急死人,要这样的丈夫起什么作用?女人一生能有几个十年青春?”其慷慨陈辞之态,其灼灼切切之情,很让人感叹。
三、即兴恋爱者。这种人注重瞬时感受,也许旅行同车,也许一餐同席,都可能一见钟情。笔者经见过这样一例:上海文学界一位同行小友,陪我游西湖时在花港小憩,他偶然吹了几声口哨就引来了一阵掌声。他的口哨也确实吹得好,我就鼓励他再吹。一曲未了,就有漂亮姑娘落在身边。姑娘说她一听这《梁祝》心都酥了,还泪眼婆娑地发了一通宏论。接着,俩人又谈江南丝竹,又谈斯特劳斯,及至我独自逛了一回六和塔回来,他们的《命运交响曲》还没说完。事后接小友来信,言他们将结百年之好。又两年后再接小友来信,说结婚一年,苦得不能再苦,他们又离异了。事这上,即兴恋爱者的失误,大都因为“晕轮效应”的迷雾使他或她丧失了理性思维。这类婚恋个体在知觉社会的过程中,由于对某种知觉对象的局部特征产生较深印象,从而影响到对该对象的总体特征产生或高或低的评价。比如这位上海小友把懂音乐的人理解为可以作他的终身伴侣,错觉便由此产生:齿轮等于机器。
四、浪漫主义者。这类人永远不会有上海小友那样的反思,他们在流动和转换中追寻欢娱,全然不顾性爱的心灵承诺和社会责任,在诸多的婚介所登记者和报刊征婚者当中,不可避免地混进了这类杂质。不少人上当再上当还不愿承认上当的事实。客观上,这类人一般具有某种优越之处,或衣冠楚楚有堂堂仪表,或占据优越的社会位置令人眼羡,或拥有经济实力让对方心动。这类人男多于女,他们“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打一枪换一个目标,是实实在在的杯水主义者。善良女性尤要保持警觉。当然,若双方趣味相投,将婚恋作软包装饮料,都是一次性消费,那就另当别论了。浪漫主义者的婚恋动机显然有悖于现代文明和人类自身的健康繁衍。
世界上第一例征婚启事出现于1695年7月9日的一本英语读物上,内容为:“一位年约30岁的绅士,财产丰富,愿征一位拥有三千英磅财产的年轻淑女为偶。”世界上第一位公开征婚的女性,是1727年曼彻斯特市一位名叫莫里森的小姐。这二人的征婚结果,30岁的绅士找到了意中人,而莫里森小姐则被关进疯人院。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利用新闻媒体征婚的是四川江津地区进修学院教师40岁的丁乃钧。他1981年1月8日在北京《市场报》刊登了征婚广告。一月后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应征者300余人,他后来选中一位吉林姑娘作妻。之后,全国范围内的征婚大潮涌起。1981年至1989年8年中,全国各地报刊电台上发出的征婚广告140万条,总成功率接近27%。无人统计过各地婚介所的总登记人数和成功率,但据笔者了解到前述老年婚介所的情况看,这家婚介所成立5年登记者达8699人,已组成家庭的有846对,成功率可谓不低。“文化大革命”中,笔者见一电杆上贴着某水库民工的征婚启示,云:“三间房一院子,门前有个大碾子;两个老熊一扇子,柜上有个银拴子……”介绍自个家庭情况颇详细,笔者观览过一次由十几家婚介所联合举办的“青春大联欢”,采集到一些小花絮很有意思。大联欢的场地是在一家公园里,中心区是露天舞场,所有参加者都象运动员一样胸前别着号码,服务处的广播喇叭不停地高喊:“某某号,有人约见!”我叹服这些青年有勇气陈列自己,但不知这种点兵叫将的办法到底有多少成功率。
在花丛中,还见到有人牵来三男三女,说你们都是一个条件,自由谈吧!男女们就问谁跟谁谈呢?牵引者就让六人同时伸出手,以手心或手背的相同来配对,反复数次,才把这六人组成三对打发到花丛中去,临了还交待:“一个小时后重新组合!”我想,牵线人乱点鸳鸯谱,求偶者演出即兴小品,严肃的人生大事被儿戏化了。就此,我采访了婚介所的一位老者,他说:“按中国人的观念,千里姻缘一线牵,河南女儿嫁四川,婚姻的成功全在缘分,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认不得。缘是什么?缘是一根看不见的红线,早拴在俩人心上。中国人相亲就凭感觉,不象外国人反复搞理性论证。那用手心手背临时配起来的三对儿,说不准就有某种机缘在里边,为什么是小张和小王同时伸了手心,而不是其他人呢?”我无法回答,这是中国神秘文化的范畴,或可叫做中国特色,我没有足够的理论勇气来反驳老者,只得离开。我还访问过一位中学女教师,30多岁了还无意中人,问其何不到婚介所登记,她说:“那都是些什么人?都是被人挑剩的!我可不愿去自我拍卖,叫人品头论足。”我把这观点告诉那位老者,他答:“在职妇女时间少,交际场合少,尽管有亲朋相帮,但她经见过的异性毕竟很有限。这位女教师宁愿误终身也不愿到婚介所来,最后剩下的可能正是她自己。”
老者此话大有道理。因此我劝那些至今未寻到终身佳偶的未婚者,请您到婚姻介绍所来,这里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的确称得上是“大有作为”的。
本版编辑 周矢
刊头设计 范红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