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车、铣、刨、磨、钳等工种在工厂可算得上“吃香喝辣”的,人人称慕。然而时过境迁,如今许多厂家处于生产一线的上述工作岗位却是严重的“水土流失”,人心思“跳(跳槽)”。
一江春水向二线
“走不完的路,接不完的头(线头)”是纺织行业最累的挡车工的工作写照。在某纺织厂二车间总共才有挡车“纱女”400人,但从90年至今的两年中人员进出达240人,工龄满4年的“老工人”寥寥无几。该厂劳资科长告诉笔者:“轻工业不轻,重工业不重,纺织行业挡车工普遍都是‘招不进,留不住’,大部分人只是把这作为一个跳板,刚转正没几天就想方设法调走或跳二线,严重影响了车间整体技术素质的提高”。
提起机械加工行业的冲压工,工厂有俗话:“十人九个手不全”,西安西郊某公司冲压分厂几乎每年都要冲掉一个手指头。全分厂210名冲压工中,20岁以下的技校毕业生和学徒工就有178名,45岁以上的老师傅有20名,年富力强,技术过硬的不到10人。面对这种技术、年龄上的“断层”,该分厂欧阳厂长无可奈何地说:“这些小年轻当中大部分都在熬文凭、托关系,时刻准备飞,我们这里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户县某厂职工食堂87年组建时有正式工人80人,都是清一色的“光棍”。吃饭不发愁,找对象却皱眉头,眼看许多人将近而立之年,却仍孑然一身。渐渐的,请调报告一个接一个递了上来。考虑到职工的婚姻问题,该食堂忍痛割爱,到目前为止,厂食堂全部换成了民工,没留一名正式工。这样一来,食堂里的情绪波动才渐渐平息。
分析一线脏苦累险岗位人员流失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原因:
政策不力是温床
西安东郊一家军工厂规定:一线工人每月完成考核工时208工时,就可拿20元基本奖,但二、三线生产辅助人员和机关干部拿平均奖也是20元,两种人的基本工资和浮动工资是一样的。你在一线苦干一月跟我在二线相对轻闲一月待遇一样,我当然愿意“扎根”二三线了。
分配向一线倾斜,向脏苦累险岗位倾斜,用经济杠杆去调整企业内部关系。本是简单而又明了的道理,但在许多企业却是阻力重重。企业决策者们一是平均主义思想在作怪,怕二、三线收入减少会人心浮动,其实这大可不必,你眼红一线收入高,你也可以到一线去一试身手。你没能力图实惠,你就坐二三线享轻闲。二是怕分配向一线倾斜会增加产品成本。总想少付出成本,多获取利润,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的侥幸心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衡量工种优劣的标准就是收入的高低。单凭几句大干的口号和“思想攻势”,就想让工人在脏苦累险岗位“定格”,是一种片面的工作方法。
世俗偏见是催化剂
某电厂锅炉工,囊括了脏苦累险的全部特点,别说是在锅炉房干一天活,就是路过一趟也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了。小刘就是这锅炉分厂的“煤黑子”之一,他和厂里一位漂亮姑娘谈恋爱,姑娘放话给他:“你不干锅炉工之时,便是咱们结婚之日。”小刘无奈,只好向厂里提出请调报告,经厂务会研究特批将他调到汽机检修班,才成全了他的终身大事。此事当时曾是传遍全厂的新闻。笔者走访中还发现:企业里的搬运工、炊事员、炉前工、井下矿工、热锻工等工种多被瞧不起,自然也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留给读者的……
企业好比一架庞大的机器,无论缺少哪一个部件,都会影响甚至中止这架机器的运转,只有生产一线的生机勃勃,只有脏苦累险岗位的“人丁兴旺”,这架大机器才能更高速、更平稳地运转。(田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