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一九九二之夏,梁山旋风掠过古城

——山东在陕招聘引进大学生透视

2023年09月01日

文/高时阔

摄影/柳青

今年暑期,山东威海、淄博、青岛、荣城、潍坊、济南等14个城市从全国各地招聘引进大学毕业生4000多人,其中仅在陕西(主要在西安)就招到2800多人。引进人数最多的是淄博市,共2000多人,其中95%来自陕西;该市周村区共引进计划外大学毕业生500多人,从陕西去的就有400多人,占80%。

好在陕西高校林立、科技力量雄厚(据说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三),每年有大学毕业生1万多名,飞走2000多,算不得什么。

可是,明年呢?会不会飞走更多。

更可怕的是留下来的人心也跟着东去的鸟“飞”走了。

一、引鸟有术

一向鲁莽忠厚的山东大汉凭什么能耐

引得八方贤才云集梁山?

我们不妨翻翻今年7、8月间陕西的几家报纸。一段时间,那些整版整版招聘人才的广告几乎全姓“鲁”,而且广告词写得情真意切,十分“抓”人:威海——黄海之滨的一颗明珠!泰安市诚招八方贤才!荷泽地区向西安人民学习致敬!…………更诱人的是招聘引进待遇:上浮一级工资;优先安排住房;月薪300—1000元;可以低职高聘;科技发明创造另有重奖;…………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向重义轻利,崇尚“不为五斗米折腰”。可是,既然在哪里都是干社会主义,给你干只能吃一斗米,给他干可以吃五斗米,为什么不能舍一斗米而去吃五斗米呢?况且,良禽择木而栖,还有个外部环境问题,人的价值问题,气顺不顺的问题。

我们不必责怪“攀高枝”的鸟儿都是馋嘴鸟。

《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9月22日)写得好:

“孔雀东南飞”也好,“一江春水向‘三资’”也罢,总而言之,他们是流向那充满机遇的地方,流向那足以施展才华的地方,流向那可以充分体现自我价值的地方。他们理直气壮地“冲高待遇、高报酬而去”。如果引进人才只是在报上登几个措词热烈的广告,那是谁都能做到的事。

淄博市的一个区——周村区,不远千里,在西安第一学府西安交通大学设了“天下第一村求贤处”,一个“求”字,看一眼就让人心热眼潮。他们在招聘厅门前张贴数百份求贤榜,还给前来打探信息的大学生播放《辉煌的历程》、《天下第一村》、《布谷催春》等反映周村改革开放的电视纪实片。为了广招人才,周村“求贤处”的工作人员脚上磨出了泡,嘴里生了疮,苦口婆心,一片忠诚抛西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许多大学生被该区求贤若渴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表示愿到周村一展才华。仅几天时间,周村区在交大一个点就招到98名大学毕业生。

二、留鸟有方

鸟引来了,能不能留往?他们会不会再飞到南方去,或是又飞回去。

让我们把镜头随着运载大学生的列车移向山东。

齐鲁大地敞开胸怀,拥抱远方来的学子。

还是以淄博市周村区为例。接待大学生期间,周村宾馆只要看到大学生的证件,一律免费往宿。在大学生报到的高峰期,该宾馆仅免费供应午餐就花费近2000元。此外,每位大学生只要来到周村,区里就给每人发50元“见面钱”。7月14日中午12点,济南火车站,从西安来的100多名大学生刚下火车,就被早已等候在车站的大客车接送到他们的“新家”——周村。

陕西工商学院财金系的20名毕业生本来是到周村进行毕业实习的。他们为周村的热情接待和尊重人才的赤诚所感动,实习结束后全部留在周村工作。

高潮,陕西财政专科学校毕业生,他说,大学生追求的就是事业,我本来是先来看看的,结果这里把我吸引住了。家长来看了一下,支持我留下工作。

耿卫,西北政法学院毕业生,原分配在青海某中级人民法院工作,到周村后,把他的两个同学也拉到周村。

当年梁山的英雄好汉们为了留住被他们“赚”来的人才,竟然采取强行接家眷、制造命案等手段,以切断人家的退路。于今看来,实在算不得高明。

三、用鸟有招

周某,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专业毕业,被招到山东织染厂,刚进厂就解决了该厂新引进的微机设备安装运转及有关技术问题,在当地传为美谈。

王永西等5人,毕业于陕西财专,到山东后被分配在淄博毛绒有限公司。公司经过短期试用,决定让他们挑大梁。如今他们5人均成了这家中外合资企业的车间管理骨于,工作得很出色。

孙某,咸阳师专历史系毕业,是周村在西安交大招到的唯一一位师专生。文史向来不分家,小孙学习期间专业课成绩优秀,且爱好文学创作,已发表多篇文学作品并有作品获奖。到周村后被分配在一家公司任经理办公室秘书,自我感觉“工作节奏很快;有本事尽管使出来;这里决不会埋没人才”。

山东人知道,92之夏的西安之行占了个大便宜。他们一分钱培养费不掏,轻易“挖”到了几千名顶尖的各色人才,怎能不百般爱惜。他们懂得,对人才不能企望“一次分配”就到位了,应允许大学生二次三次选择单位。山东各地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允许大学生选单位,不允许单位不要大学生!”目前,淄博、济南、威海、荣城、青岛等地已分别建立了“人才交流中心”(或夜市),一方面促使省内人才互相调济,一方面还打算“放长线,钓大鱼”,中心将定期派出人员到外地继续引进人才。

《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称:

应该看到,在我国,“人才之战”才刚刚拉开序幕,人才流动也仅仅是开始。随九二年夏掠过的梁山之风,陕西的秋风冬风仍在继续刮下去,南京、广州、苏州、深圳、大连来西安招聘者络绎不绝。眼看92年即将过去,面对愈演愈烈的人才竞争,我们陕西还能保住科技“老三”的位置吗?

上篇:没有了
下篇:磨桌子腿的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2/12/1992122204-2.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2-12/22/08873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