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大鹏
中国人对广告的基本手法并不陌生。广告无非就是宣传灌输。文革中的样板戏不就是用宣传灌输的手法做到家喻户晓吗?连我们这些一听到京戏的大唱段就怵头的年轻人,最后也爱哼两句现代戏了。这就是潜移默化、宣传灌输的结果。
从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天起,日本人就从心理和实物这两个渠道向中国这个刚苏醒的巨大市场开始渗透进攻。而其心理渗透,就是采取广泛持久地广告宣传。随着《铁臂阿童木》《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排球女将》等电视连续剧播放,索尼、松下、日立、东芝、夏普等商标也为每一个中国人所熟悉。
日本人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不适时机地更新换代。从十二时黑白开始,到十四时彩电,十八时彩电,二十一遥彩电,以及现在的超大屏幕彩电……真可谓领导家电新潮流。
当我们怀疑日本人是否钱多得没地方花——连篇累牍地刊登广告,不厌其烦地吹嘘其先进技术时,我们不知不觉地已接受了东洋人的广告宣传了。
中国人开始接受广告了。广告尽管有假,但人们已离不开它。尽管眼见为实的想法仍然有一席之地,但现代社会的信息速度和容量已不能容许去一一验证。何况广告具有新、快、经济和覆盖面广的特点呢!
中国人也开始成功地作广告了。企业家们不再吝啬自己的钱包,往广告中送钱。他们知道了广告的价值。
君不见,一曲“一片歌来一片情”,掀起好大一股燕舞风;一个“电扇长城,长城电扇”,大有筑起一个电扇“长城”之势;一个“吃饭就是香”的娃哈哈广告,使得杭州的一个校办工厂成为赢利千万的企业;来辉武一个“赞助巴塞罗那”,不知又使多少人带上了那神奇的红肚兜……
中国人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哲学。“酒好不怕巷子深”,“人怕出名猪怕壮”在经济不发达时代可能是生意经。但在对手林立、讲究竞争的今天,恐怕就不行了。必须要广而告知,招徕顾客上门。坐在巷子中死等,只能望酒兴叹了。好风凭借力,愿企业家都插
上广告的双翅,直飞市场
之青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