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
1969年4月。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
一位身材高大、梳着齐耳短发、上身着便服的“小伙子”,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一双普通的工人手和一代伟人的巨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历史的镜头,永恒地摄下了这荣耀的时刻。
这个“小伙子”,就是被波澜壮阔的“红色风暴”卷上辽宁和中央显要位置的全国劳动模范——尉凤英。那年,他刚好37岁。
弹指间,23年过去了。一切都历史地成为历史。
粉碎“四人帮”后,尉凤英从人们的视线中悄然消失了。
其实,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她。1990年,全国总工会邀请全国劳动模范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尉凤英以她特殊的身份,在中南海受到江泽民、杨尚昆、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此时此刻,她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沉入如烟往事之中。
在“大跃进”的年代里,她怀着“厂房就是战场”、“生产一个产品就是消灭一个敌人”的雄心壮志,在东北机器制造厂连创革新纪录。短短4个月的时间,竟完成了5年的工作量。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何等高效率的工作!在她身上,工人们真正体悟到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深刻内函。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毛主席的好工人”,尉风英,这个响亮的名字在中华大地上妇孺皆知,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赞誉、表扬,不仅出自工人、领导之口,乃至得到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首肯。时代的大潮把她托上了辽宁和中央的显赫高位。
这一切,并不久远,亦不久长。1977年,她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向党中央呈交了申请离京回生产岗位的请调报告。经叶剑英等中央领导批准,她回到家乡辽宁。在辽宁省妇联、省总工会工作一段时间后,1980年7月,被分配到新阳机械厂任副厂长,她又回到了工人中间。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她赢得了职工们真诚的拥戴。1983年,在全厂职工代表大会上,她被推举为工会主席。职工的信赖,更激发了她工作的热忱。她多次被沈阳市总工会、全国国防工会评为“模范职工之友”“为推进改革搞好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干部”。1987年,还当选为区人民代表。
荣誉,向她走来;花环,朝她微笑。她没有激动,更不陶醉。她的心中是平静的,宛若一泓清澈的水。
经历了从中央到工厂的坎坷历程,似乎是从云端跌入谷底。有人这样想、这样说,还有人说她犯了严重错误。她却说:“不了解情况,说这说那,不足为怪。我们应该相信党组织,不听闲话,多干实事。”她以女人少有的豁达与大度,正视“严重错误”之说,因为她并非如此。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期间,宋任穷代表中央书记处找她谈话,做过如下结论:“中央没有给你立案,你没什么问题。你没陷害老干部,也没拉帮结派……”
今天,坐在我面前的尉凤英,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她穿着朴素,梳着短发,快人快语,给人以和蔼可亲之感。她现在是三口人之家,丈夫、婆婆。大女儿从部队转业到公安部门工作,二女儿在工厂医院工作,都已成家。
尉凤英的丈夫卢其昌与她同龄,原是东北机器制造厂中层干部,退居二线后被聘为解放军某部研究所常务所长、总工程师,有相当可观的收入。1990年,他自费购买了一台乳白色伏尔加牌轿车,在自家院内盖了车库,还雇了一名司机。他说:“我工作很忙,经常外出。自己有车,非常方便。有人说这车是尉凤英买的干出租,根本不是这码事。她很少用车,即使用车,也得我‘批准’。当然啦,她用车她们单位给出,公事公办嘛!”
现在,尉凤英退居二线。厂里有重要事情请她回去参与研究,平时,她每天在家看报纸、听广播、养花。目前,她正在着手撰写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