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5岁的姚丽华,再一次走到了人生的新关口。她当了13年供销社的“双代员”后毅然下海办厂。
资金,仅有上级拨发的两万元;场地,便是路边一片蓬草丛生的10亩荒地。设备,是零,技术也是零。有什么呢,有的是厂长和职工们的双手和一颗颗渴求发家致富、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勃勃雄心。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姚丽华的第一步遇到却是失败。这年,姚丽华基于对家乡农村妇女致富的需要,准备在全县发展草编坐垫,为此她购回四、五万元的原料。可谁知由于商品意识淡薄,许多人嫌草编赚头小而不愿干。终使这批用血汗钱换来的原料白白坏掉了。姚丽华痛心极了,但她并没有灰心。
她在苦心思索着,她在仔细寻觅着。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西安市外贸产品洽谈会上获知,国外市场需要日常生活需要的隔热垫三件套产品。她眼前一亮,当即拍报与外贸签订合同。几个月下来,数万件产品源源从厂里运出,而且漂洋过海到了意大利、西班牙,为国家换回了大批外汇。耕耘换来了收获。
姚丽华没有被一时的成功而陶醉。她从这宗生意中受到启发:小厂发展不能贪大求洋,必须立足于自身资源及优势。于是,她再一次把目光转到了秦陵,转到了本地姐妹们的双手。1979年在秦陵一侧发现的两辆铜车马驰名中外,千年唐都的唐三彩是老人采购的佳品,而千百年来流传于民间的刺绣工艺更是令人赞叹。于是,她从省城请来专家,用土法修起烧窑。秦陵铜车马、唐三彩、民间工艺被、印花购物袋,仿兵马俑等十几个品种的产品问世了。该厂一跃成为西安市进出口公司在临潼旅游区中唯一生产出口工艺品及民间工艺品的专业厂家。产值、利税成倍增长,全厂100多工人不但收入增加,还带动了全县上千人为企业外协加工,走上了发展商品经济劳动致富的路子。
工艺厂发展了,姚丽华好梦成真。如今这家企业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占领了国内各相应市场。在去年西北经洽会上,连老外都要争着与他们洽谈合作事宜,而国内某外贸公司一次就订103万件仿铜车马,其它订单也纷至沓来。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姚丽华这位普通而不平凡的女性的贡献。近年来,她多次被省市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还被选为县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还专程采访。在荣誉面前,她还是那么朴实、谦逊。她说:“这一切都归功于上级的领导和职工们的努力,我一定要把企业搞好,来报答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