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台铁砧,几把火钳起家的洋县西郊机械厂,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坚持信誉至上,效益直线上升。现在已拥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50多万元,年产值突破40万元,利税达10万元,比10年前增长了20多倍。若问他们成功的秘诀何在?用老厂长宋宗海的话说: “我们是市场大海中的一只小‘舢板’,出海早呗。”
这个厂的前身是一个濒临倒闭的铁匠铺。1975年建厂时,只能生产锄头和镰刀。改革开放以来,该厂利用乡镇企业不受国家计划调控,可以自主经营的优势,坚持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他们根据农村实行责任制后,单家独户经营,小型农机具需求量将猛增的行情,批量生产了打谷机和山川犁,结果一销而空。这两种产品在市场上渐趋饱和后,他们又研制开发出轻便、省力的链条传动打谷机,又很快走俏。他们还对山川犁进行了革新,使一张犁减轻9斤,价格降低了20多元,深受用户欢迎,并荣获了“汉飞奖”。眼见建房热不断升温,该厂抓住机遇,新上了下水管生产线,仅此项就增加产值20多万元。去年,许多乡村想利用本地资源生产木珠座垫,但从浙江购买一套机器要花1700多元,且路途远,运费高。这个厂瞅准时机,土法上马,研制成功剥坯机和木珠机,以1050元的价格投放市场,不仅满足了本县,还远销安康、四川等地。
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可他们从不这么做,不合格的产品宁可扔进化铁炉也决不出厂。他们认为,忽视质量和信誉就等于自杀。一次,南郑县两个农民听说该厂生产的打谷机质优价廉,便舍近求远来买了两套部件,临走时将两套连杆忘了拿。宋厂长外出归来,听说此事,立即借了一辆摩托车,赶到10公里外的谢村将连杆交给了顾主。他们对产品实行包退、包换、包修,无论平日假日、白天黑夜,一律热情接待。哪个村坏了脱粒机,哪个工厂坏了机器,他们就赶到麦场、车间去修理,从不漫天要价。就是这样,他们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厂子规模也逐年扩大,现在已拥有了制造、翻砂、印刷等5个车间。今年,他们的目标是:产值100万。
(魏长明 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