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焕章
早有拜谒蔡伦墓的打算,上次来汉中时因公事繁多,未能如愿,此次又来,便不能再找借口了。一大早,乘班车到洋县,又乘蹦蹦车突突突了二十分钟,便到了龙亭镇。太阳格外明媚,暖融融地照在身上,舒心而惬意。
龙亭镇位于洋县东约10公里,四周是深秋的原野,青青的麦苗把大地染得翠绿葱茏。地面上很湿润,经太阳一照,便形成一层油酥酥的轻雾,龙亭镇就是被笼罩在这薄若蝉翼的光雾里。
我吮吸着清新的空气,穿过静悄悄的小街,在乡村小道上左拐右拐,一路询问,终于在不知走了多少路之后,找到了蔡伦墓。我站在红漆斑驳的大门外,屏一口气,抑制住那份激动。
蔡伦的名字对我并不陌生,早在孩时,教室后面的角落里,就挂着他的画像,课堂上一句“四大发明”,脑袋便不由自主地朝后转去,心里充满幼稚的民族自豪感。不过真正令我对蔡伦油生敬意,却是不久前读到一则消息,说是一位叫迈克尔的美国人,编了一本名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书,作者对曾经在这个世界上出现过的所有伟大人物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筛选,蔡伦竟然被排在第7位,而那些曾经惊天动地人鬼皆知的巨人、伟人、神人、奇人却只好屈尊其后,有的甚至榜上无名。就连秦始皇、毛泽东这样的一世风流人物,也不过排在第18位和第20位(当然这也是非常非常荣幸的)。当时我真怀疑这位美国人是不是搞错了,或者他根本不了解中国。从中国历史到如今,谈到“影响”二字,谁会想到一个蔡伦。但是听了一位朋友的解释后,我相信了这位美国人决不是在开玩笑。朋友说,恰恰相反,这正是西方人尊崇科学和中国人盲目崇拜君王的强烈反差。比如中国人崇拜秦始皇,是因为他有本事统一了中国和统治了自己;外国人崇赏蔡伦,则是因为他发明了纸,才使历史得以记载,科学有了进步的阶梯,从此揭开了世界文明史新的一页。
进得蔡伦墓,不由得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墓地周围荒草丛生,枯木新枝,将小院塞得满满地,圆形的墓冢上长满了密扎扎的竹子,竹子上又缠绕着牵牛藤和零乱的杂草,一尊与真人大小相当的面目狰狞的石人,就站在荫幽处,偷偷地窥视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让你不由得不恐慌。一股浓浓的药香扑来,却不知香自何来。有鸟儿在竹林中叫,有蝴蝶时而飞时而不见。院内几乎没有人,冷清得有些寒酸。这就是人类有史以来第7位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人物吗?这时候,我才深深地感受到,朋友的见解是多么地深刻。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今湖南耒阳县)人,生于公元62年,在他仅有13岁的时候,就被做了阉割,一个尚未成熟的孩子,就这样结束了男子汉的生涯,成了一名太监。他担任过管理太监的小头目小黄门,并兼任皇家作坊的尚方令,后来又被提升为中常侍。在此期间,他发现在竹简木牍和缣帛上写字,实在是造价太高又不方便,今日二、三十万字的小册子,在当时就得拉一大马车,想读书的人,首先就得是个扛大件的搬运工才是。而在缣帛上写字,先不说写起来费劲,那昂贵的代价,除了皇家达官之外,平民百姓,谁能承受得起。他便产生了这样的念头:既然蚕丝可以织成缣帛,那么有没有别的可取代的东西呢?经过18年的反复实践,他终于发明了以树皮、麻头、破布、鱼网为原料的植物纤维纸。从此在汉和帝那里吃香了一阵子,且被邓太后封为龙亭侯,邑三百户,后又被加封为宫廷九卿长安太仆。然而好景不长,由于他在任小黄门期间,曾卷进宫廷斗争之中,奉窦太后之命,参与迫害安帝祖母宋贵人一案,公元121年,安帝亲政,自然不能放过他,他耻于受辱,便在封地龙亭服毒自杀,时年59岁。一个悲惨的命运就这样结束了,留下来的仅仅是这个少有人问津的荒冢蛮地。难道这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悲惨吗?
我独坐在墓前那片狭小的草坪上,默默地沉思了很久,太阳不知不觉就偏西了,墓园管理员老魏不知什么时候蹲在了我的身旁。 “你已经坐得很久了,那几天几个外国留学生也象你这样子。去屋里喝口茶吧。”他领我到了一间破旧不堪的低矮的屋子里。“到这里来的外国人多吗?”我问。“不少。”他答。“中国人多吗?”“不太多,这里偏僻,没有人愿意跑那么多路到这里的。”“为什么不修得好一些?”“没有钱。”这就怪了,外国人却能找到的地方,国人找不到;那些帝王陵墓一个比一个修得阔,可这里却如此寒酸,真不可思议。不过,这也不奇怪,自己不也曾怀疑那位叫迈克尔的美国人是对中国的不懂吗?其实我们许多中国人才真是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