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名全省的节油大王杨国荣,虽雄心犹在,但已无用武之地,他计划今年节油16吨的计划已成泡影。
杨国荣是大荔县油脂厂的老油脂保管员,也是省总树立起的节油能手。12年间,他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用一双茧手,硬是一星一点从废弃的油泥中撇出120吨毛油,价值18万元。他的事迹曾被本报、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台等5家新闻单位重点报道。
杨国荣新的节油“理想”的破灭,不是他意志衰退,居功自足,而是企业深化改革的结果。去年5月,大荔县油脂厂转换经营机制,实行三项制度改革,在企业内部相继推行了干部聘任制,全员劳动合同制,岗位技能工资制,工效挂钩等。一系列改革方案的实施,使企业面貌焕然一新,职工劳动纪律及工作责任心增强,工作效率提高,浪费减少,企业生产逐月上楼梯。去年全年,共实现产值1208.88万元,实现利税87.95万元。在产值效益均创历史最高水平的同时,出油率由过去的42.29%提高到44%,千粕残油由1.5%降到0.9%以下。过去,60多平米的油泥坑总有厚厚一层残油,而现在满坑全是龟裂了的干泥团,用工人的话说:“都是一个坑,今昔两不同。”
杨国荣超负荷劳动已成为习惯,至今,他仍早上6点半到厂,下午迟一个小时回家,星期天节假日不休息。每时每刻,在发油区仍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但他手里拿的已不是撇油勺而是扫把。丢掉撇油勺,杨国荣并无失落之感,他说:“我永远有活可干,我过去是节油能手,将来还会成为别的能手。又说:“还是改革的力量大,过去只是我和少数一些人操心出油率,而现在是全厂每个职工都在关心出油率,我不希望我还是撇油能手,也不希望企业再出现象我似的撇油能手。”
本报通讯员拜小安
本报记者 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