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星
由陕西工人报主办,华县新华饭店协办的“新华杯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征文大奖赛”,从1992年7月开始,到1992年底已圆满结束。据报社的同志介绍,广大的读者,专业、业余的作者,对这次征文十分重视,很短时间就收到来稿数百篇,而仅择优发表的就有70余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题材广泛、信息量丰富是这次征文较之陕西工人报以往的征文活动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希望工程”是面向未来的跨世纪工程,但是这样一个大工程的起因、契机,却与陕西省镇安县余师乡七里村二组一个少女有关,这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卿远香:一个让中国流泪的女孩》以详实的材料、感人的文字,记叙了这个以试卷上“我想上学”四个字,而牵动全社会的关心,并触发了整个中国、整个世界对贫困失学儿童献上一片爱心的伟大工程的起根发苗。这样一个由偏远山区一个不知名的女孩所引发的事件,这样的题材,被评为这次征文的一等奖是理所当然,并当之无愧的。王朔的小说及其电影、电视连续剧,在失去轰动效应的中国文坛、影视坛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构成了被专家学者称之为“王朔现象”的独异的文化现象。因文及人,人们自然很想知道这个王朔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王朔在西安》抓住了王朔在西安签名售书的机会,对他进行了跟踪采访,第一手的材料、朴素无华的文字,在不到四千字的篇幅中,给人们提供了少见的关于王朔生活的许多细节,特别是洗澡跌伤、看病时护士将王朔写作“王烁”的细节,极尽名人普通人的一面及其在生活中的尴尬,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求知欲。还有《商品户口商品化狂潮记》、《爱、创造了一个世界》、《未婚者、请到这里来》、《一个烂掉的厂公安科》都是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的纪实和曝光,让人们不仅在尺幅之间知道了这些口头传闻中的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受到思想的启迪。
新华饭店这个名字自然是很大的,但是当它与前边的冠词华县联系在一起时,人们就不会觉得它大了。一个县的饭店却有财力、魄力去协办不只全省性的征文比赛,这本身就引起读者的兴趣,同时也就有了新闻价值,报告文学《秦东大地一颗新星》恰成为这则无言的新闻热点的注脚。年仅三十,炊事员出身的任新房使一个负债累累,频临倒闭的县级坂店起死回生、兴旺发达的生动事迹,不仅说明了任新房是不可多得的开拓型改革人材,而且也以小见大、谱写了一曲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赞歌:
与我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实践的路线,与我国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相一致的新的思维、新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是这次征文作品的第二个突出特点。首先是揭示现代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批评性稿件的增多。这次获奖的九篇作品,批评性,或提出问题具有批评性倾向的作品就有4篇之多,这或许是无意的,但它却更加说明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编辑、记者,我们的各级领导对于批评的承受能力。阳光再灿烂,大地上也有阴影。更何况我们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从事着前无古人的建设,问题、缺点、错误总是难免的,提出问题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批评缺点错误是为了改正,作为一家省级报纸,广开言路,容许并欢迎各种批评性稿件,正是报纸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代同人民紧密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中所大量存在的“内盗”现象的调查和探源,对一个工厂公安科从科长到干事、到门卫与杀人犯沉瀣一气的曝光,对一个新煤气田浪费现象的考察,对一个城市商品户口商品化狂潮的纪实,我以为所批评的都远非皮毛,足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警觉。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些问题的揭露不仅表现了作者和编辑可贵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而且表现了与我们这个改革开放时代相和谐的开放精神、改革意识。其次,则是我们的作者在揭示四化建设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所实践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和思想路线。一口井仅试气就白白烧掉40—80万元人民币,一个百口井左右的煤气田,就要烧掉近亿元。但是我们的作者并没有把责任归咎于某个个人和气田工程技术人员,也没有简单归咎于他们的上级领导,而是从综合国力、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等经济战略思想方面来思考,并从保护有限的能源资源方面提出了一个富有建设性的问题,这就显出了作者思维的新。如果说,上述两部作品是在问题的曝光中所引发的建设性思考,或以建设性思维统摄对经济、社会生活的中重大问题的揭露的话,那么《未婚者,请到这里来》、《爱,创造了一个世界》则同关于卿远香的纪实一样,充满着理解和被理解的幸福,爱的温馨。这三部作品的主人公或是因贫困而失学的少女,或是身患不治之症的天真可爱的儿童,或是活跃在本地各个婚姻介绍所的求偶者和牵线人,年龄、身份、社会角色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的是他们都有或追求知识,或追求青春幸福的生命热情。他们的追求和愿望,都得到了社会各界乃至国内外各色人等的理解和帮助。感谢这几篇文章的作者,他们以爱的激情、灵动的优美文笔,谱写了一曲曲爱的颂歌、时代的颂歌,人的颂歌。
末了,我还想对这次征文的题目说几句话,关于纪实文学的定义、内涵以及它同报告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在文艺理论界至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纪实文学是统领、包括报告文学,还是别有不同于报告文学的含义,莫衷于是。征文的策划者将两者并列,自然有避开争论,求同存异,拾到篮子都是菜的考虑,未必不是智者之举。但是有一点遗憾的是,这次征文纪实,报告体现得很充分,但予文学性却失于求之不高,连某些得奖作品也有文学性不足的问题。这是否是笔者不考虑报纸特点的吹毛求疵呢?这里提出来,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