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国宝之光(报告文学连载)

2023年09月26日

荏苒 晓寒 方美

张岂之

有不少文章写过来辉武,其中有长篇,也有短篇。每篇都有令人难忘的段落,但仔细回味起来,总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

究竟缺少一些什么呢?开始,我讲不清楚。不久前我参加过一次关于拍摄名胜古迹电视片的座谈会。我在发言中用了“文化底蕴”这样的词,意思是:要把名胜古迹“拍活”,就要使它们的文化底蕴能够艺术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也就是说,文物所含蕴的深厚的文化内容需要加以揭示,并向观众作出符合影视艺术要求的介绍。因而拍摄名胜古迹的专题电视片是很不容易的。

由此推广开去,我想说:写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不仅要写出他的成就,他的创造,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要写出他是在怎样的文化土壤上播种的;他的创造发明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给人们以怎样的文化哲学启示。

提出这样的要求,也许对作者们来说过高了一些,但这并不是不可达到的。当我读完荏苒、晓寒、方美的《国宝之光》以后,觉得他们写来辉武,从一开头到结尾,短短的几万字,造成了一种非常浓郁的文化氛围,使你感到这中间有不少值得回味的文化哲学启示。

《国宝之光》写的是来辉武,而且更加着重写了来辉武成长和发展所依赖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土壤,例如,在“精神升华”一节中,作者们是这样落笔的:

“……他(来辉武)是个普普通通的三秦汉子,可先哲圣贤的精神、品德,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呵!

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在与贵族斗争中被削职为民,放逐于汨罗江岸。在失落潦倒的悲愤中,依然深入人民,了解人民,歌颂人民,写出了伟大的诗章……

西汉的太史令司马迁是韩城人,……经受了残酷的腐刑,仍然念念不忘著书立说。他的《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

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哺育了来辉武,给他以力量,使他在失败的探索中能够获得蔑视困难和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

《国宝之光》更加贴切地写出了充满着哲人智慧的《老子》书如何打开来辉武的心扉,使他走进中国医学的宝库。

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一书非常深刻地总结了先秦时期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特别值得称道的是, 《黄帝内经》系统地提出了中医学的哲学理论,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合一;人与自然都源于“气”。人与自然的气化学说,不仅开拓了中医学,而且推动了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学批评史等等学科。气化学说不仅给古代哲人以深刻的启示,而且给当代追求真理的人带来理论思维的火花。《国宝之光》第6节“病源于气”中有这样的话:

来辉武研读这部仅“气”一词,就频频出现2952处的《内经》……一次又一次地拓宽对气的生理与病理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从《内经》中的病症、机理剖析中,汲取营养,开拓自己的思维。

……气又分为正、邪两气,人体的抗病能力和机体生存的物质基础及正常活动为正气。一切致病基因为邪气。邪气所凑,正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有作为的人在开创自己的事业时,必须依靠前人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是又不能踏步不前。既要继承,又要创新。世界上没有离开继承的创新。如果只有继承而没有创新,那么这样继承也只是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走前人早已走过的路,这不会为当今世界带来生命的火花。

来辉武所继承的,并不只限于《黄帝内经》,他还接触到《中藏经》、《肘后备急方》、《理瀹骈文》等等。所有这些都给他以智慧和丰富的思想资料。这么丰富的思想资料需要加以融会贯通,以便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没有这样的“突破”,那就不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然而,要有这样的“突破”,必须付出的辛勤的精神劳动。《国宝之光》第7节“内病外治”作了这样的概括:

来辉武认识到精深的我国医学蕴藏着深刻、朴素而丰富的辩证思想,综合治本,整体疗法和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观。他体会到,局部治病,为下医;整体治病,为中医;综合治本,调动体内气能治病为上医之理。中医药学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有异于西方现代医学的奇特之花。来辉武决定采用“内病外治”的手段,进一步解决治病的机理与配方。

“综合治本”,这四个字包含有极为丰富的内容。“本”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范畴。所谓“本立而道生”,“本”与“道”相联。抓住根本,才能发现真理——这是多么深刻的理论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所谓“一本”说,如《孟子·滕文公上》:“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因为“道一而已矣”。后来,由此演变出“一本万殊”、“理一分殊”等等理论。不管用什么名词术语,在中国古典哲学中,许多哲学学派都认为万物同出一源,人与自然同根。中医学的“综合治本”即由此而来。

那么人体之“本”在哪里?

请看《国宝之光》第8节“生命之门”中的一段:

“……他死死地盯注神阔穴。那穴七彩的光芒慢慢地扩大了,发亮了,比所有的穴点都亮、都大。那就是人体的黄金穴。

神阙俗称肚脐眼。上有天突、膻中、上、中、下脘,下有气海、石门、关元,同通任脉,称阴脉之海。……《经穴名考》说神是心灵,是生命力,阙是君主居城之门,是生命力居住的地方……”

“本立而道生”,神阙也许就是人体之“本”吧。来辉武从中国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解剖学中得出这样的看法:

“古人认为,神阙无所不至,通达气机,补虚泻实,可升可降,能培补人之正气,调节脏腑阴阳。现代解剖学可见,肚脐周围皮下脂肪少,角质层稀薄,脐下两侧有腹壁下动脉、下腔动脉,腹网膜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络。药物通过表皮皮肤毛孔。汗腺、脂肪腺,以及细胞间隙或表皮角质细胞、细胞间质等多种途径被吸收并输布全身。神阙穴,生命之门可重新开启。”

《国宝之光》就是这样顺着来辉武的足迹,叙述着他的思维,他的寻求,他对中医学的继承,以及他的创造。整个叙述中,烘托着非常强烈的中医学和中医哲学的文化气氛。因而我感觉到这本小册子所具有的特色,首先和主要的一点就是它在文化土壤上作出了较为深入的发掘。

事实总要比叙述更加丰满。“红兜肚”的产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事情也并非在理论上找到神阈穴就结束了。用什么药物通过神阙穴去滋养人身?去为病患者治病?在《国宝之光》的第9节“百折不挠”中有着生动的描述:(一)

上篇:广告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3/2/19930218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3-02/18/20490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