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之/文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还真不假,且不说那些矛盾外露的人家,就是一些外人觉得满不错的家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若不信,不妨瞧瞧这几个家庭。
小刘大学毕业后,当了教师,又娶妻生子。妻漂亮贤慧,儿子聪明可爱。小刘教学成绩突出,获了好几次市区奖励;妻子也自学拿了文凭,还连续三年被评为文明家庭。可小刘心里的苦水又有谁知道呢?他有个病瘫在床的老娘和在精神病院住院的姐姐,每星期得到在东郊和南郊离家二十多里的母亲处、医院各两次,跑路花钱不说,由此而引起的内心苦闷、精神上的压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可还不能对谁说,家里得协调好夫妻关系,学生面前老师的尊严也得维持。这居家过日子,做人可真比考大学难多了,小刘常不无感慨地这么说。
冯涛是位工程师,丽萍是医院大夫,丈夫潇洒、妻子美貌,在单位都是业务骨干,颇得领导信任。业余时间冯涛好“爬格子”,丽萍在舞厅给人伴舞,收入也不薄。说起这两口子,人们啧啧称羡,可又常奇怪这俩人为啥不要孩子。原来冯涛患有先天性不育症,为此两人没少拌嘴,再后来连夫妇间那种事也从生活中消失了,时日一长,两人虽仍在一个屋过日子,却就如路人一般,各做各的饭,谁也不理谁了。不过在外人面前仍是显出互敬互爱的样子,不吵不闹,谁也不提离婚的事,就这么凑合着。“没了感情的生活是痛苦的,可还只是自己的事,若闹了出去,舆论还不知怎样说我们呢。”
丁一是1935年参加革命的离休老干部,月收入三百多元,住五室二厅的房子,然而老人却每天除了睡觉,很少在家里。因为在家老人就常想起老伴死去时的情景:五个子女没等母亲火化,就为了房子、遗产、存款在老人房里唇枪舌剑、拳脚相加了。这位战争年代负伤十余次没掉过一滴泪的硬汉子,此时老泪纵横,劝孩子们先把他们母亲的身后事办了再说。可全没用,别看相互间闹得不可开交,逼他交钱交存折、让他腾房子却像是统一了口径似的;步步紧逼。老人的泪流干了,好话也说尽了,再无路可退,他不顾一切发怒了,“都给我滚!”又一番纠缠后,孩子们终于骂骂咧咧地“滚”了,却从此就再也没人来登过老人的门。事情过去,老人也内疚自己太粗暴,开始还盼着子女能体谅自己,后来又托人捎话,仍是一个不到。老人心也伤透了,把养的花、鸟、猫都送了人,每天独自一人在外逛,累了随便哪歇会,饿了就买着吃。心里的苦楚真想找个人诉说一番,可连自己孩子都靠不住,又找谁去说呢?就这,在外人眼里,老人还是被羡慕的对象:“有钱有房,子女双全,日子过得多滋润呀,吃穿住用全不愁的。”
居家过日子,人们多好比较:你瞧谁谁家过得多好,看咱这日子,哎!其实十全十美的家庭是不存在的,明白了这一点,看看上面这几个家庭,你也许就不会再盲目地羡慕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