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闲聊,得知西安牙膏厂有一个车间人称“小特区”。前不久我们专程到这个“特区”采访。
大约一百四十平方米的车间,安装着瑞士和前西德的制管机和灌装机等,机器控制台上的红绿黄显示灯不停地闪烁;水磨石地面、奶油色设备、绿色成品箱、每分钟吐出六十五支成品的传送带,交织出一幅现代工业画面……
看到这儿,我们不由得问,厂里把你们车间称为特区,是不是由于设备现代化程度高?“这是一个方面。由于设备先进,人少效率高,我们十二个人创造的产值要占全厂的三分之一。”负责生产的二十二岁主管张军说。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政策上的优惠。我们是一九八九年从西安电子科大毕业到这的,现在享受副厂级经济待遇,除我们车间正常的奖金外,每月还有三十元职务津贴,这别的车间是没有的。”二十五岁的技术主管秦舟峰略带自豪地说。
“由于他们车间环境好,待遇高,其它车间的职工很想到这儿来,给厂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学技术热”。工会主席刘守正带我们边参观边介绍。
这个复合软管生产线是一九八五年引进的,由于种种原因,只调试了一下就被打入了“冷宫”,到一九八九年,这套用一百万美元进口的设备,仅利息就滚到了一千多万元人民币。一九八九年元月,葛维刚厂长上任后,看到用百万元外汇买来的设备一竟然被水泡得生锈、掉皮,心象被揪一样痛,立即把原来负责引进这套设备的老人手张鹤聘为副厂长、请他专门负责安装调试这条引进生产线。从六月份开始,张鹤带领一班人没黑没白地干,当年年底就生产出了荣获一九九二年全国国货精品最满意奖的“一口净”新产品。“特区”的辐射,使厂里从此翻了身,从一九九零年到一九九二年,效益每年以百分之三十的速度递增,去年已达人均利税一点一七万元。
那么,为何要给小青年们副厂级待遇呢?制定这一改革的厂长葛维刚告诉记者:“现在的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都不愿当工人。”我认为不愿当工人的主要原因,是自身价值没得到承认。怎样才能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是被社会尊重和承认的呢?这就必须要在职务上给予明确,在经济上给予倾斜。现在,这条生产线共十二人,大学生就占了九个。
“特区”的设立带来了特别的效应,新年伊始,厂里又开辟了第二个小特区——制膏班高技术区。不难想象,这两个小特区,会使牙膏厂添了双翼一般,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自由翱翔。
本报记者 令青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