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大潮波涌浪翻,有多少企业家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敢做浪尖弄潮人?康书文和他的同伴们大展雄姿风采——两年创产值1033.7万元,使亏损近70万元的企业扭亏增盈76万元,被树为渭南地区的典型。
1990年是渭南建筑机械厂最为艰难的一年,由于受国家基建规模压缩的影响和主观竞争意识的薄弱,造成直接和潜在亏损近70万元。在此之前,该厂单是厂名就换了6次,且先后有10多名骨干调离出走,干部职工,人心涣散。面对此况,谁主沉浮?
1991年元月,新任厂长康书文上任了。他在全厂展开了“沿海上去了,我们怎么办”的讨论。更新干部职工观念,振奋精神抓效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要求全厂:面向、支持、强化销售,把销售看作一线,特别强调销售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之后,他和王兴无副厂长研究销售策略,将原来的一个销售科编为四个科,引入竞争机制,允许销售人员在定价幅度内随行就市,推行了从厂到科、从科到人的分解承包责任制,把全国划分为7个区,分科占领,增设销售网点100多。与此同时,他经常带领销售人员参加全国订货会,从事产品经销和信息调研,创下了建厂20多年来销售方面的“六项之最”。
康书文,深知用人的重要。上任初期,他就利用召开中层干部汇报会的机会,从谈吐中考察干部,将其归类,并及时调整了5名干部的工作。他说:“用人要唯才是举,扬长避短”。为此,他叫回了停薪留职的罗贵生任二车间主任,任命钳工班长高成平为三车间主任,请出了想归田隐退的刘天喜,先当厂办主任,继升为厂长助理,现主抓生产。充分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去年实现总产值700.68万元。
他在开辟外部环境的同时,注意内部环境建设,建立了各种质量监督控制体系,生产的零部件合格率超过部颁标准,整体出厂合格率达100%。而当产品供不应求时,再次转换机制。党、政、工、团、纪齐心协力抓生产,部分中层跨位兼职,厂领导深入基层,争取实现管理、效益、产值三个第一。对一线实行岗位津贴,在工效挂钩的同时,又实行了超工时奖,发展到计件工资制,使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产值增长速度在重工业直属系统名列前茅。为预防市场变化,他主持开发了新型碾米机,技术科的9名同志,仅用50天试制成功20台产品,并荣获部级金奖,目前准备打入国际市场。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康书文和他们一班人使一个亏损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康书文一下子名噪渭南,建机厂也得到了社会多方面的表彰和肯定。可他总是笑着说:“成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代表大家去领领奖而已。面对荣誉和花环,我不会陶醉,决心为振兴建机再作贡献。”(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