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机”风波的连续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引起了京城经济学界专家学者的思考。记者就此走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周叔莲教授。
周教授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在经济学领域颇有建树。这位研究工业经济的学者认为,《经济日报》推出“两机”风波的报道,在当前很有典型意义,不少问题确实值得思考。记者请他发表了对“两机”风波的看法。
“两机”风波的现实意义
“两机”风波是改革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总的来说是有利于改革的。“小机”想尽办法来发展自己,与“大机”竞争有什么不好呢?
人才的流动有利于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尤其是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我们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知识和技术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得到重视。知识和技术在我国是稀缺资源,要想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人才流动是很必要的。
我们经济改革的举措之一就是打破铁饭碗。去“小机”厂的人自己打了自己的铁饭碗,这是很不容易的,也是一件好事。
“两机”风波增加了国有企业的危机感。国有企业本来就不活,加上乡镇企业“挖墙脚”,就更是雪上加霜了。可见竞争是大势所趋,压力将会变成动力。
总的说,“小机”斗“大机”是一个趋势,但斗法不全是合理的;“小机”斗“大机”是必然的,但不是不要引导,不是不要规则。
确实要有个 “说法”
在肯定这件事的同时,也要重视处理好暴露出来的问题,周魁厂长提出的几个问题确实要有个说法。
例如,企业竞争是必须的,但怎样开展竞争,要有秩序。
人才流动是合理的,但怎样流动,要有规章制度。
知识产权要保护,竞争中怎样保护国有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的知识产权,要有一套办法。
企业的其它权益要保护,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其他权益也要保护,使之不受侵犯。
处理这些问题都要有正确的原则和可行的办法,就是要有个“说法”。从报道看,“大机”“小机”都同意“要有一个说法”。
国有企业也应分分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也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参与市场竞争。有些要继续国营的国有企业则不一定参与市场竞争,国家对他们应有特殊规定,例如不能允许其它企业去挖墙脚。但这种企业应是少数,它们也应设法提高职工待遇,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企业凝聚力。
国有企业内部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小机”斗“大机”, “大机”非常被动,这是因为“大机”原先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人走不能把企业的技术带走。吸取这个教训,国有企业应尽早制定规章制度来明确企业和职工的责、权、利关系,以此约束企业,也约束每个职工。例如要在劳动合同中规定:什么条件下可走,什么条件下不可走,要走需承担什么义务等等,还应规定如何保护知识产权,职工在这方面的责任。企业培养的人才不能想走就走。国有企业要尽快制定制度来保护企业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这是企业自己要做的事,但政府要保障企业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关键是要深化改革
“两机”风波暴露出的问题,说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仍是当务之急。只有深化改革、增强活力, “大机”才能不怕“小机”,而且日益兴旺发达,这是最主要的结论。
前面讲要有一个“说法”,这是为了实行公平竞争,但公平竞争不是取消竞争,国有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还要靠自己有竞争力,否则就缺乏凝聚力。
国有企业为什么不活?关键还是体制问题,所以搞活企业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当前首先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真正做到政企分开。该由企业管的事,政府绝不要去管。为什么李福喜在“大机”没有权,到了“小机”就有了权?这里的责任不在企业,而在政府。
二是明确企业产权。 “小机”好办事,因为产权是它自己的,而“大机”的产权是不明确的。
三是企业做为法人要真正独立。解决了前面两个问题,国有企业的独立性才能有保证。
再不抓紧改革,国有企业出路,一种是“小机”斗垮“大机”,即国有企业被打败,一种是国有企业自己没有活力,凭借国家力量不让其它企业发展,两种出路都不利于生产力发展。
国有企业不能只是被动地应付竞争,而要主动地参加竞争,争取胜利。这也首先有赖于深化改革,当然也靠企业自己努力。
政府要迅速转变职能国有企业竞争不过乡镇企业,根子在体制,责任还在政府部门,就是把企业管得很死的政府部门。
“两机”风波再一次给政府部门一个警告:再也不能多管国有企业了,否则害了企业,也害了自己。这场风波给我们提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加快政府转变职能。政府该做的事很多,例如要立法司法,这样才能有个“说法”。在政企不分情况下,政府管了该由企业管的事,却管了不该管的事。
周教授最后说: “我很赞赏贵报对经济改革的积极参与。 ‘两机’的讨论很有意义,希望深入下去,取得硕果,促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