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陕西,你不应再误车

——关于加快我省经济发展的思考

2023年09月26日

本报记者 周新安

今天的陕西,虽然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加快着经济建设的步伐,但误车的教训确也不少。寻找差距,再振秦汉雄风,再扬盛唐之威,对三千万三秦儿女来说,已迫在眉睫。

据省城调队员最新调查,陕西近几年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急剧拉大,国民收入在全国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2.34%下降为2.1%,所处位次由17位降至21位;人均国民收入由1978年的第19位下降到目前的第22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由59元扩大到364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6元扩大到176元。按照近13年来的发展情况测算,我省的人均国民总产值落后于全国5年,人均国民收入落后于全国3.5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落后全国4年。一些比较重要的领域指数比不上周边省份山西、河南、湖北、宁夏、青海和新疆,这一严峻的现实,确需三秦儿女扪心沉思。

我省有着雄厚的综合科技实力。每万人口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32.7人;每万职工拥有自然科技人员1220人,仅次于北京、天津。我省的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居全国前10位的就有54种,省内煤炭的远景储量达9000多亿吨,仅次于新疆、内蒙,居全国第三位。

我省具有科技、资源等多种优势,经济为什么难以腾飞呢?这是一个内涵十分复杂的问题。近10年来,国家实施的东、中、西部梯度发展战略,使资金、政策都向东部倾斜,在西部对相对照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减少了对陕西的投入。现行的双重利润东移运行机制也对陕西极为不利。一方面,能源、原材料工业占有较大比重的陕西,在向东部输出产品时,每年都有大量的利润因价格不合理转移到了东部;另一方面,东部的产品又大量的占领了我省的消费市场,高价返还的制成品又把陕西创造的收入带走。东岸子人不动声色地就把我三秦儿女的钱装入自己的腰包。

我省经济发展迟缓的决定性因素不单是这些。观念陈旧,一次一次地误车也是阻碍陕西经济发展的元凶巨憝。

一位在深圳工作的朋友对记者说,你们陕西一些人在深圳做生意老是晚半拍,猪俏了贩猪,羊俏了贩羊,猪羊都贩来了,集又散了,老是赚不来钱。其实,我们一些人何尝只在生意场上晚半拍?近10多年出现的几次改革热潮,我省许多地方都是先观望,后取经,再讨论,确有“爱参观、不动弹”之积习,而我们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丧失了良机;实施宏观调控的中央本意是针对一些发展过猛,出现经济过热的地区和区域制订的抑制措施,但由于我们往往踏不上点儿,因此在客观上往往被抑制,而那些发展较快的地区和区域靠着惯性仍能冲过红灯区。

差距,正是这样拉开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主任魏杰博士去年参加西北大学校庆时说,陕西要防止放马后炮。在1984年到1985年全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陕西就误过车。以家电市场为例,收录机、电视机、电风扇老“三大件”兴起时,外省早已动起来,陕西一些企业还在一等二看,致使外省产品一举占领陕西市场,等陕西产品摆上柜台,市场已处于饱和。按说此时我们应加强基础建设,发展基础工业,准备投入下一轮竞争,但我们没有,而是在日渐衰退的旧市场上投放不了不少精力。近年来,人们的消费产生了新三件(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热,“新三件”生产需要大量钢铁,而我们的重工业、基础工业却一时难以赶上。

最近,中央决定微抽银根,目的是防止出现新的经济过热。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对我省来说,主要不是经济过热问题,而是发展不够快。经济上根本就没有热起来,显然这次微抽银根对刚要动起来的陕西影响较大。对其它动得早的省份,微抽银根、甚至加大紧缩力度,他们也会靠惯性猛冲一步,再上台阶。

中国各经济区域之间的基础和条件差异很大,中央不可能一刀切。只要我们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审视五十年代国家靠行政手段在我省建起的“光骨头缺肉”双重二元结构式的工业体系,放下包袱,发挥优势,找出与省情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路子,建立起能使大、中、小企业与农业之间能产生连锁反应的传导机制,我省的经济就一定能上新台阶。

上篇:没有了
下篇:图片新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3-03/09/20532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