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景荣 许法成
3月15日下午,西安火车西站装卸车间的会议室里,经济活动分析会开得热火。车间主任老何兴奋地对收款小组的15名女工说:“真不简单哪!今年头两个月,你们就收回装卸费140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多收回32万元。我代表车间向你们表示感谢、致敬……”热烈的掌声打断了他的话。
往年一、二月,正是铁路货运收入的淡季,装卸费用能收回百万元都很难,可她们今年为何能收回这么多呢?
去年12月25日,四十出头、风风火火的女工庞小景被车间调到收款组任组长。4年前,她曾出色地干过这一工作,如今她走马上任,按说应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她却几个晚上都睡不着。
小组会上,她对大伙儿讲:“收取装卸费,对装卸工来说,好比农民六月天‘龙口夺食’,那是收回自己的血汗钱呀!对国家来讲,投入的巨型龙门吊车和百余台铲车、叉车,每天都在繁忙地运作,难道能让这些机力付诸东流?组织上信任我们,我们就得把好这个关口。国家的钱,分文也得收回来!”
说干就干,她和全组同志先从翻查旧账开始。上百本旧账本,每人六、七本,利用业余时间分头翻查疑点。她们发现有一家货主单位,去年第四季度未上缴装卸费,数额近8万元。
第二天清晨,大雪纷飞,组长和3名收款员踏着积雪来到这个单位。在这个单位的领导面前,她们摊开账本,拨起算盘,一笔一笔地算出他们欠款7.9万元。她们原以为算账容易要账难,不料这家单位领导很爽快地将钱交到她们手中,并说:“你们还知道要钱?这钱我们早在这儿备着哩!”语声虽小,却似鞭子抽在她们脸上,她们感到火辣辣地疼。
大伙感到单靠查旧账找漏收线索还不够,还得大家在一块摆线索、忆漏点。全组职工会上,有人提到,好象一吨集装箱去年拼装发运了数千个,可装卸费没收多少呀。
“可不是,一吨集装箱散放点多,管理也较乱,很易漏收!”
“哎哟哟,真是的!”一位女工惊呼道:“俺那赖蛋娃今年都4岁了,好象从我坐月子至今,这一吨箱拼装费咱就没收过多少钱!”
“好,咱就从这拼装一吨集装箱上查起,先查去年的!”庞小景果断地挥了一下手……全组职工行动起来,有的深入到集装箱中转站调查,有的到中国集装箱西安分公司去核实去年发箱数量,有的到货运车间要来去年一吨箱发送的数目,仔细查询装卸费是否核收。不到两天,她们查出去年发运一吨集装箱就漏收拼装费1万多元。她们再接再励,又追查了1989年—1991年一吨箱拼装费的收取情况,查出了3万多元漏收款。
收款小组查补漏收成绩斐然,车间领导多次表扬和鼓励她们。可是领导越表扬,大伙越不安,她们认真反思:过去我们为什么会发生漏收、漏缴的问题呢?还不是管理不善、制度不严、贵任心不强吗?“得想个法子:堵住漏收的洞子,才是关键呀!”庞小景的话,真是一语破的啊!
全组职工开始认真总结查补漏收款的经验教训,她们拿出原来的规章制度,一项项、一条条地进行讨论。对不适合新情况的旧条款,坚决废掉;对已产生和易产生的漏收环节,增加了管理和制约条文。针对货运、装卸、货主之间的交付交接手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补订了10条卡死制度。庞小景依靠大伙集思广益,先后建立了6项管理制度,健全了1吨、6吨、10吨集装箱和各收款点的10本台账,重新修订了全组每个职工的岗位责任制、交接班制度等。她把这些制度集纳成册,让大家遵照执行。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经过20多天的实践,全组仅10吨集装箱发运,就收回400多个箱的装卸费。小景谈到这些,举起那本规章制度,动情地对全组职工说:“这可是一本‘正经’啊,只要一丝不苟地执行,国家就不会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