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哲
我琢磨着,越是简单的话语,越是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就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吧,虽然儿时就在启蒙课本上读过了,但其时乃至其后几十年,并未感到它是什么金玉良言。觉得它之所以收入课本,无非是人手口、马牛羊,教你识几个字罢了。
后来,大概随着阅历的丰富、见识的增长,越想越觉得这句话所含道理的深刻。世界万事万物,哪一桩哪一件,不随其因而终其果,这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不正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揭示出的客观规律么?
好了,打住。我现在要说的是另外一句不是白话的白话——磨的面多麸子也多——它也充满着深刻的辩证法。
从逻辑上说,面粉是由小麦加工而成的,麸子是面粉的副产品。要想得到更多的面粉,尤其是品质上乘的精粉,就必然带来更多的麸子,这本是常识中的事,没听说谁品尝罐罐馍的时候,还要大骂麸子的不是。
但是,与此类似的事情,情况却大相径庭。谁不知道,没有错误的人是没有的,况且一般而言,干的事情多,错误也可能就多,不干事也就没有错误(其实不干事本身就是极大的错误)。然而,现实生活中,却不乏“干的干,转的转,转的给干的提意见”这种现象。平心想想,似乎也不奇怪,一件事你干了,你就可能出错,出了错不说你说谁?人家没干,没干就不可能有错,没有错你指责什么?可话得说回来,老是批评干事多的人,不也是一种鞭打快牛?如果把快牛打得变成了伤牛、亦或快牛总结了经验教训也变成了懒牛奸牛,那不也可悲可叹么?
所以,我又觉得,无论如何,要给干事的人(包括肯干事又干错了事的人)一个公正的舆论环境,不要寒了他们的心,冷了他们的意。如同给辛苦劳作的牛以草以料,而不是动辄鞭笞它们。有那么一些人,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却偏喜欢找人家的岔子,寻人家的不是,甚至为贬损别人无中生有,无事生非,摇唇鼓舌,传播流言。而我们有些领导机关,也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一张邮票八分钱(现在2毛了),辛辛苦苦查几年,结果呢?不少是子虚乌有。联想到改革中一些人中箭落马,不正是这种民族劣根性酿造的悲剧吗?
我揣测:不干事的总是找干事的事,这种人大概缺乏健康的心理素质。或者说,是一种狭隘自私的思想在作祟。说轻点,是小肚鸡肠,说重点,是心术不正。此病当除。愚以为,改革大业的成功,离不开理论的指引,离不开路线的导航,同样,也离不开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而要做到这一点,一要给“没事科”的人找些事干,使他们不至于无事生非。二要取缔流言蜚语交易的市场,使其难以扩散。此外,最好再宣传一下面粉麸子的辩证法,改变他们僵死的思维定势。如此,才可能清洁出真挚坦诚的心理,才可能净化出宽松和谐的环境。
当然,正常的批评理应欢迎,那不是本文所要论及的事情。而且批评与非难,料想也不是难以辨别的双胞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