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栋
近日报载一则消息,读罢感触良多。当前,摆在名列华夏自然景观之首的黄山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黄山的“婆婆”彻底转换政府职能,尽快促使黄山的经营管理步入市场经济体制。一条是借外商的力量搞合资,但大半收入将流入境外。何去何从?黄山面临抉择。
随着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转换机制,给经营单位松绑放权的改革举措的步步深入,由此带来的积极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单位有了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益。但一些部门、领域的“婆婆”仍对手中的“印把子”恋恋不舍,甚至搞明放暗收。这其中有传统体制、观念束缚的原因,但要害还在于“婆婆”们舍不得手中的权柄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其“注脚”就是:全国各地每年来黄山要求招待的逾万人,来了吃住都是中上水平,对谁也不敢怠慢。仅此一项,黄山就减少纯收入500万元。去年,为接待国内“重要游客”,黄山辞掉了450个国外旅游团,损失百万美元。而另一种令人深思的现象是,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日前面对黄山绝景胜境,感慨万千,随后传出消息:新加坡提出用50亿美元包租黄山50年经营权。另外,泰国正大集团也提出要包租黄山。
面对这一浪高过一浪的“包租热”,众多的“婆婆”们是否该猛醒了!如果再不撤去“紧箍咒”,若再不真正转换经营机制,待黄山变成“残山剩水”时,还有何颜面面对子孙后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