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伶在3月29日《企业家报》撰文指出,当前要警惕“官倒”的再次泛滥。文章认为,目前的公司热与1988年的公司热,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不过,有两点却没有大的变化。
第一是权力进入了市场。
上一次出现“官倒”,干部办公司并不与原单位脱钩,他们可以直接运用权力,“官”“商”不分。
如果说上一次是权力直接进入市场,这一次则是权力间接进入市场。按照规定,要办公司应与原单位脱钩,眼下的官员们经商虽然表面脱了钩,但相当一部分则是明脱暗不脱。某县公安局兴办了三个公司,申明公司与公安局脱钩。这三家公司无一例外地经营鞭炮——从湖南浏阳进货。自从公安局的公司经营鞭炮后,县里过去经销鞭炮的两家公司,连一盘鞭炮也没有了,因为公安局不再给他们发许可证了,公安局的公司很快垄断了本县的鞭炮市场。请问:如此“脱钩”公司与不脱钩又有什么两样?
第二是物资产品依然紧俏。
1988年的“官倒”主要就是钻了“双轨制”的空子。这几年,中国经济实力有了相当明显的进步,市场较以前丰富得多。但是,从全局来看,仍然是供给不足。与上一次不同的是,目前中国的生活资料基本能满足消费,因此像彩电、冰箱之类没多少人愿“倒”,但生产资料,如钢材、木材、水泥、石油却大大不足,虽然这类物资市场调节的幅度大大提高,但计划价还依然存在,“倒”起来照样有利可图。某厅以盖住房为名给主管经济的副省长打报告,申请1000吨钢材。送交报告时,厅长对副省长说,厅里办了家公司,不赚点钱不好交待,这才想到了搞点钢材,副省长当然明白钢材的出路,提笔就批了:批的是比计划价略高,比市场价低不少的所谓中间价,这样,一是官面文章做起来合法,二是没有批直接指标,里外都说得过去。
权力进入市场,意味着有“倒”的可能;物资产品紧俏,意味着有“倒”的必要。两者一加, “官倒”自然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