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历时10天的陕西省第三届技术成果交易洽谈会昨日落下帷幕。
据统计,技术成果项目成交合同、协议、意向总计2044项,成交金额17.86亿元。在30个展团中,成交额在千万元以上的有17个。其中西安、延安成交额在5000万元以上,工业高新技术及高等院校成交额在4000万元以上。
据29个展团统计,共销售名优新特产品近1540个品种、金额达万14.58亿元(含美元600余万元)。销售金额超过亿元以上的有汉中、咸阳、渭南和宝鸡展团。
本届洽谈会共拍卖技术成果29项,现场成交18项,成交率为62%,金额达177.1万元。
会议期间,我省还首次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开发项目面向社会征集资金,并取得显著成绩。10天累计签订合同、协议46项,征集资金462.7万元。
10天来,金融部门全力以赴,积极支持项目成交工作,洽谈项目888项,贷款总额15亿元。
民办科技在这次洽谈会上也崭露头角,大展风采。在187家民办科技企业展出的367个项目中,有178项成交,交易额达5900多万元(含美元130万元)。销售名优特产品187种,销售额逾7400余万元,交易喜人。
这次洽谈会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规模、盛况空前,交易成绩显赫。参观人数逾10万,参展单位、人数和摊位的数量都超过历届类似洽谈会。同时参展的新项目和技术含量也明显提高,技术成果成交额及名优特产品销售额也比“二交会”有较大幅度增长,交易洽谈活动整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二是社会各界的科技意识增强,许多企业厂长经理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校长、所长、教授、专家等亲自站柜台交易洽谈,特别是乡镇、县办、民办科技实体引进技术成果的积极性更高。还有不少省内外的农民在洽谈会上咨询科技,购买成果。三是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子,在把科技进一步推向市场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四是突破了旧模式,集技术、人才、金融、信息等要素市场为一体,为今后大力发展和加快培育技术、人才、金融、信息等要素市场,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本报记者范国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