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城南高校林中,有一棵树。
1987年,她破土欲出时,房无一间,地无一尺,师资为零,国家投资为零。
到如今,她已有18亩校园,3幢楼,6个专业,22个班、累计招生2264人,生源遍及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
这个变化,仅是四年多的时间。
她的名字:西安乡镇企业大学。
笔者采访了这个大学,这个中国第一所新型的民办大学。尽管,在国家和省教委的“名册”里没有她。
优胜劣汰
“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都是农业向工业化转移。但我国农村科技和管理人才奇缺。正牌大学面向国有企业和全民单位,乡镇,大学生分不来,分来的又属‘飞鸽牌’。我们看准了,乡镇企业一定要发展。全国乡镇企业职工上亿,产值一万多个亿,已成‘三分天下’之势。中国经济的腿要从这儿迈上去,没有人才怎么行?”
“一句话,乡镇企业缺啥人才,咱们就培养啥人才!”
这个学校的创办者这样说。
这里没有吃闲饭的,没有吃“皇粮”的。谁也没有“铁饭碗”可端,“铁交椅”常坐。管理人员与学生之比是:1:16。
这个学校建在西安“学府区”,周围有高校20余所。“乡大”并无象样师资,但高薪聘贤能将优势为我所用。几年来,聘用的教师,有高、中级职称的占93%,其中教授、副教授占54%。现在,“乡大”的教师队伍,不在学府区首屈一指,而且经过留优去差的调整,竟出奇地保持了稳定。按他们的话说:“咱民办就讲个竞争,花钱就要请好的!”
社会高考,学生“鲤鱼跳龙门,”一旦跳进,分配国家包,学不学,没啥压力。“乡大”学生却不然,就业机会的多少,全看成绩高低和能力大小。在这里,跟不上的,劝退;违纪的,除名。优胜劣汰对于他们是“铁的法则”。为了生存,“乡大”生之勤奋刻苦务实创新,足以使正牌大学生“望其项背”。在这里,阅览室座无虚席,雅雀无声;排队打饭一条线,只需15分钟。
教育革命
西安“乡大”是我国农村非全民所有制企业勃兴的“副产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她是靠“出卖”人才而活命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私营、乡镇和“三资”企业,急需“刀下见菜”的管理和各种实用型人才。“乡大”只有按“市场行情”造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养活”自己。她要是仍按传统的高校办学模式“生产”,“产品”质最差,“卖”不出去,这无疑等于“自杀”!因此,面向社会,自创生路就成了她生存的必然。客观上,“乡大”属民办,经营自主“婆婆”少,也不难使“教育革命”在她这里变成“直接的现实”
“乡锁企业缺会计,我们就开财会专业;企业常常上当受骗,我们就开法律专业。”该校教务副校长说,“第一年,我们还设了企业管理、家电维修、英语外贸和医学专业,6门都是社会的‘热门’。此后,市场经济发展快,我们在全市几十家大学中头一家开设,‘市场营销专业’。今年,面临‘入关’,了解到乡镇企业急需涉外经贸人才,我们又立即增设了‘涉外经贸专业’。”
现在,西安“乡大”学制上有长有短,从半年两年到三年不等;层次上有高有低,既有大、中专的职业教育,又有短期的‘星火’技术培训。为提高学生的实用才干,他们狠抓实验、实习、毕业设计三个环节,还将公共关系、微机应用和市场营销教程,安排到各个专业之中。
难怪该校学员,河北定州纺织器材厂厂长马明军兴奋地告诉我:“在这儿上了两年,很实用。过去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找到了答案,我真是如虎添翼!”
长安县马王镇的一位名叫王瑞芝的年轻姑娘也说:“我是管生产的厂长,学习‘企管’专业后,脑子豁然开窍了。”来自陕北和汉中的学员还告诉我,家长都“望子成龙”,但能考进正式大学的太少了。我们虽然“落榜”,但要通过“乡大”,向社会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向传统观念挑战!
成熟的芳香
迎着改革的太阳,向着开放的蓝天。
西安乡镇企业大学,这棵黄土地上的无名树,终于度过花期,枝头发出成熟的芳香。
四年来,共有二届865名学生走向“主战场”,除代培和自谋职业者外,591人被陕西、山东、河北等省69个乡镇企业等单位聘用,无一“落荒”,其中68人成了单位的“顶梁柱”。首届3名毕业生到横山羊绒总厂,他们内抓质量,外拓销路,3月完成50万,销售额超过任务一倍半,一举使企业扭亏为盈,并跻身地区的先进行列,其中一人还被提拔到国营大厂的领导岗位。象这样的例子,在“乡大”毕业生中,俯拾即是。
于是,这个学校的毕业生,连续两年供不应求。
1992年预招新生三百,不料报名者“爆满”,竟有1540多名!最后录了700,仍有80人背着行李卷,寻上门来,软缠硬磨……
于是,这个学校的在校生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
父母们来了,他们说:“把娃娃送到这里,能学到真本领,我们放心。”中央首长和省领导们来了,挥笔题词勉励,还送来“七五”全国星火科技先进集体的奖杯和证书。
日本的著名学者和友人来了,撰写访问文章,刊登在东京的《中国研究月报》上,仙台市明园学院提议两校结成姊妹……
最近,山东、山西、汕头等地53个单位的代表也来了,他们是“上门求亲”的。今年,“乡大”356名应届毕业生,尚“待字闺中”,试还没考完,260个就有了自己的“婆家”。尽管她们都“不愁嫁”,但仍不是“皇帝的女儿”,因为,“皇帝”至今还没有认这个“庶出”的骨血。
采访结束了。
笔者的心却刚刚上路:在这里,我似乎看到了某种希望和未来。愿这希望和未来,到明天,不是对西安,对创办“乡大”的几位老人的记忆……
(本报记者 薛瑜阳)